二、開港對臺灣的影響:(影響進出口貿易外,也對社會經濟產生影響

 

經濟方面

 

增加就業機會

 

(1)開港前:臺灣原以米、糖生產為主的產業,面對可耕地日益減少及人口日益增加,已漸形成少人多的壓力。同時,開港前臺灣和大陸藉由「區域分工」,形成臺灣輸出米、糖換取生活必需品。

(2)開港後:茶、糖、樟腦的增產、輸出,正可緩和人口壓力,並容詞陸續由大陸來臺的新移民;並且因開港後,這些產業的增產、輸出,足以對外換取

 

政府稅收增加

 

(1)開港前:臺灣稅收以田賦為主。

(2)開港後:茶、糖、樟腦的出口,使政府在關稅及釐金的收入,大為增加。

3.市鎮及港市的變遷──

 

市鎮及港市的變遷

 

(1)開港前:市鎮以河港居多,形成繁榮聚落。

(2)開港後:市鎮因貿易發展發生變化,如大稻埕即是因為茶葉集散地而繁榮,大嵙崁(今桃園大溪)等即因提煉樟腦而興起。而且,南北四個通商港市因開港通商而日益發達。

 

 

 

 

社會與環境方面

 

水土遭破壞

 

茶、樟腦的栽植都在山區,大舉在山區開發使水土受到破壞,造成有些河川日漸淤積,有些河港如艋舺,在二十世紀初已無法行船。

 

原住民的東移

 

由於茶葉、樟腦的種植,漢人的不斷往山區開墾,使原住民的生存空間受到壓迫而東移,漢「番」關係更趨緊張。

 

買辦的興起

 

外國資本在開港後進入臺灣,為處理外國商館與本地商人的商務,產生仲介機能的「買辦」角色。成功的買辦成為新興的社會領導階層,如大稻埕的李春生、打狗的陳福謙等。

4.客家人經濟地位的提升──早期客家移民多居住在山地邊區的丘陵地,土地利用價值較低,經濟力無法與漳、泉人競爭。但隨著山區茶與樟腦的經濟產值提高,客家移民的經濟地位也隨之上升。

 

發展重心北移

 

政治重心北移

 

由於社會經濟的變化,臺灣的政治重心也逐漸北移。1887年(光緒十三年)臺灣巡撫衙門設於臺北,與財政收入主要來自北臺灣有關,顯示歷史發展重心已移轉到北部。

經濟心北移

 

茶、樟腦的生產地主要在臺灣北部,開港後,由於茶葉輸出占當時輸出總額的一半以上,淡水、雞籠兩港的貿易額逐年增加,超過南部的安平與打狗,顯示北部的經濟地位提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ninu020510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