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有一部影片,描述一個少年的自殺事件---主角叫做大衛,他是具有音樂才華的學生,可是他竟然選擇了自殺結束自己的生命,使我不禁聯想到班上也有一個企圖割腕的女生,也令我開始注意到「自殺」背後是否有意涵存在的問題。

大衛是個凡事講求完美的人,因此他常給自己很大的壓力,但是她抵抗壓力太低了,表面上看來,他把自己的形象塑造的很好,甚至他的父母或弟弟都無法感受到他所承受到的沉重壓力,而且在他的好朋友以及女朋友的面前,他也閉口不提,那是相當危險的,因為她的情趣無法適度宣洩,等到累積到一定程度時,壓抑不住時,會決堤而出,悲劇就這樣發生了。大衛有著大好前途等著他(因為他已經申請到有名的音樂學院深造了),且他正值青春年華,尚未涉入人生巔峰就了結生命,但如果細究其自殺行為卻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日積月累的,雖然病態性的焦慮症者---易生憂鬱症現象也會有自殺傾向外,一個人如果無法應對壓力是導致自殺的主因---如同劇中的大衛一樣。

近年來青少年自殺率逐年上升當中,使我有這樣的省思---如果我們關心他們一點,尤其當學生表現的行為有
1.孤僻、獨來獨往、落落寡歡、拒絕關心。
2.學習情緒差,對自己失去信心、否定自己。
3.對自己要求甚高、挫折容忍力差,由其太重視分數或成績。然而現在學校依舊是升學主義掛帥,學生功課壓力很大,學校常常忽略學生身心及人格發展。甚至我們可以說,是當今這種灌輸式的教育方式害了學生,阻礙學生多面向的思考能力,否則學生不會以自殺來反抗。

青少年投入自殺有其內心心理因素為生命缺少安全感所致,所以如果發現學生有自殺的意圖時,教師可以採取的做法有︰
1.傾聽當事人的想法;了解當事人企圖自殺的原因,是否有具體計畫,運用當事人未完成的 心願來減低其自殺的意圖,避免訓話的方式。
2.表達輔導者的關心;讓當事人有被關懷的感受,清除其自我攻擊的意念。
3.告訴當事人的親人、老師及能幫助的同學朋友;緊密的留意當事人的一舉一動,若是自殺未遂的學生,則更需要一個緊密、專業的聯絡網來共同處理。
每一傷害事件都是家長與老師的痛,但多些關懷與留心,即可避免更多的遺憾,而且要切記遵循以下的原則︰
1.接納同理他們痛苦絕望的心情---包括對生命的絕望及自殺前的恐懼矛盾等,不要急於責怪他們愚蠢不負責任的行為,因為這些教條式的質問,不但對自殺者情緒毫無幫助,而反映出父母或師長內心的焦慮而已,其實他是一種強烈的求助訊號,我們應當安撫其受傷之情緒。
2.提供溫暖支持︰自殺青少年大多有「孤獨」、「無助」、「情感疏離」的心理歷程,大多是生命遭受挫敗的打擊而引起---如大衛一樣,如果他肯適當宣洩他的情緒,保持樂觀的態度,以及有朋友支持時,也許可以度過,心情不好的時候,我們應可以表是對他們的關心與在意,希望他勇敢面對自己的人生,肯定自己的價值。
3.鼓勵他們尋求新的安全基座,做為生命重新出發的基地;他們對人與對是更是噌滿著不信任與懷疑---大衛就是這樣,他不願將自己的事情和別人討論與溝通,他生活中充滿壓力,可是無法學到紓解自己的壓力與找出生命的意義,無法接受失敗的結果。同樣的在青少年的日記裡,常充滿著孤獨徬徨的字眼,如果在家庭、人際關係或是學業方面,遭受到過多的被拒絕或是失落的經驗,更容易讓他們逐漸失去安全感,看不到生命未來的希望。因此要從關懷生命,尊重人性出發,接納每一個不同的個體,給於溫暖的支持,讓原本無依無助的生命找到安全堡壘,讓每一個脆弱受傷的心靈在愛的滋潤與安全的保障下成長茁壯,就可以免除像大衛般的悲劇發生了。

總之,我們的學生有許多出生在不完整的原生家庭中,因此他們背後都有著故事,我們應當幫助他們,而非一味的苛責他失常的行為,其實那是向外求助的訊號而已---我們要會解讀他,不可以忽視他,加上我們是他們的「重要他人」,應該要常用關愛的眼神,常思考自己的行為,在學生成長之路上,陪他們走上一段,信念不要動搖,並要有技巧處理問題,多充實自己,讓自己成為有效能及有自信的老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ninu020510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