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體關係論之治療學派強調︰若孩子個人餓了就有東西吃,若沒有得到善意回應則會自認為壞的客體,會做出壞的行為----一如教育學上的「比馬龍」效應。「安全基座」即是人出生有被呵護比較具有「安全感」,較會有「中性」態度看事情,若無「安全感」,則會過度反應。人的「安全基座」的建立是在2歲以前,而5歲前是人格發展的重要時期。人的若與母親建立,則與母親之依附關係較好,若與父親建立依附關係,則其成人後社交關係較佳,女性則事業發展較好。孩子若與母親關係不穩定,不知母親是否愛他,其情緒依附不佳,遇事沒有能力處理,成人後易形成精神病患及殺人犯等(除非接受心理治療) 。

「奪愛」這部影片就是典型「安全感」不夠的的小孩,通常所謂的「邊緣人格特質」指人際界限不清與母親之關係未分化,幼年未建立好時,會有退縮行為,家中的排行是老大的話,會比較焦慮、神經質,老三較不負責任,中間孩子的人際關係較好( 在家中容易被忽視),故看待一個個案,可看其手足的年齡差距或性別差異,大多數家庭有重男輕女的問題,這當然是大社會的問題,另外目前社會的結構,職業婦女上班,小孩若由保母帶則儘可能製造機會與孩子接觸,否則會造成很大的缺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ninu020510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