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流行文化
戰後臺灣的大眾流行文化經常透過電影、電視、流行音樂等管道,反映政治經濟社會結構的變遷,同時也在不同時期,參與塑造了社會價值與觀念。
 
 
 
 
 
 
 
 
 
 
電影
1.民國四十年代──政府運用大陸遷來的公營片廠資源,攝製國語劇情片,配合反共國策進行宣傳。這時,臺語片在鬱悶的政治氣候下適時崛起,拍攝主題多為歌仔戲戲目、臺灣民間故事、社會事件,頗能引起觀眾共鳴。
2.民國五十年代──政府全力輔導國語劇情片的發展,開辦金馬獎,推出蚵女養鴨人家等「健康寫實」電影,加上香港梁山伯與祝英台等影片在臺掀起旋風,終於壓倒臺語片的聲勢。
3.民國六十年代左右──內政與外交相互激盪,導致銀幕上盛行遁離現實題材的文藝愛情片、武俠片,以及振興華人尊嚴的精武門等功夫片;政府則加強製作政治宣傳電影,激勵民心,如英烈千秋、梅花等。
4.民國七十年代後──臺灣影壇以光陰的故事、兒子的大玩偶等片掀起「新電影」浪潮,這些作品多以清新寫實的拍片手法,描述戰後臺灣經濟社會發展經驗,奠立了國片蜚聲國際的先聲。民國七十八年,導演侯孝賢悲情城市獲得威尼斯影展最佳影片;其後,李安蔡明亮等人作品,也秉持人性關懷的視野,連接獲得國際矚目。
5.其他──
(1)戰後臺灣放映的境外電影,一直以美國好萊塢、香港影片為大宗。
(2)近年為滿足觀眾多元化的看片取向,也引進其他國家的作品。
(3)在境外電影的技術與行銷居於優勢的情況下,國內製片環境日益萎縮,加重了國片工業的危機。
 
 
 
 
 
電視
戰後臺灣從農業過渡到工業化社會的階段中,廣播一向是民眾吸收新聞資訊、進行娛樂休閒最為便捷的媒體。
1.電視開播──
(1)民國五十一年,臺灣電視公司開播,臺灣正式進入電視時代,
(2)接著中國電視公司、中華電視臺陸續開播,電視機日益普及,無線電視逐漸成為大眾休閒的主要管道,也形成政府穩定統治的重要工具。
2.發展情況──
(1)民國五十八年,中視播出晶晶,開啟了電視連續劇的拍攝潮流。
(2)解嚴前,方言節目播映頗受限制,但黃俊雄布袋戲、楊麗花歌仔戲仍能掀起收視熱潮,形成蔗民社會的珍貴記憶。
(3)電視臺每年轉播青少年棒球隊勇奪世界冠軍的畫面,也在外交失利的民國六年代,凝聚了全國人心。
(4)政府解嚴後,持續釋放廣播電視資源,開放設立廣播電臺,輔導整合有線電視業者,並同意成立第四家無線電視臺。
(5)近年來,基於尊重多元文化、促進族群融合的理念,也陸續設立了公共電視臺、客家電視臺、原住民電視臺。
(6)有線電視的節目類型日趨多元,經營手法活潑,已逐漸形成國人新的收視習慣。
 
 
 
 
 
 
流行音樂
1.臺灣的流行音樂在日治後期已開始發展,以臺語歌謠為大宗,後來因戰爭動員而沉寂。
2.戰後初期,臺語流行歌謠一度復甦。
3.及至中央政府遷臺後,推行反共愛國歌曲,並禁播不見容於官方的詞曲,整體創作環境受政治力干預極深。這時,從香港傳入的國語歌曲甚為風靡,青年學生則醉心於美國輸入的音樂,逐漸落居劣勢的臺語歌則經常套用日本曲調,或以歌詞反映工業化過程的時代心聲。
4.民國六十年代時,知識青年疾呼「唱自己的歌」,掀起清新的校園民歌風潮,也跟著帶動了本地國語歌壇的創作風氣。其後,由於政治社會的變遷,臺語、客語、原住民歌謠也在回歸鄉土的文化熱潮中,有了較佳的創作發展空間。
5.近年來,臺灣尤其依靠成熟、靈活的產製行銷能力,躍為華語歌壇的重心,張惠妹、周杰倫等人的歌曲已是新一代華人的共同記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ninu020510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