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共文學的形成
背景
中央政府遷臺初期,臺籍作家運用中文寫作的能力有待培養,對於政治也多畏避,因此當時文壇的主要耕耘者是從中國大陸來臺的作家。
特色
這些作家常以批判中共、懷念大陸原鄉的題材寫作,形成反共文學、懷鄉文學的時代創作特徵。
 
 
代表
(1)姜貴旋風。
(2)王藍藍與黑。
(3)司馬中原狂風沙。
(4)其他:政府也提倡戰鬥文藝,帶動軍人寫作風氣,作品中同樣流露反共色彩。
西方文學的引進
這時的文學環境由於深受政治影,較為閉鎖,但仍有人吸取西方現代思潮,發表實驗性格鮮明的創作。
 
1.夏濟安創辦文學雜誌西方文學的引進,探索現代文藝的表現形式。
2.白先勇等人以現代文學為園地,移植西方現代文學的理念技巧,挖掘個人心靈與時代環境的衝突關係,稱為「現代主義派」,具體作品以白先勇的臺北人、王文興家變等小說為代表。
3.文星雜誌也致力推介現代文學,扮演了思想文化啟蒙的重要角色。
鄉土文學的興起
背景
民國五十年代,反共、現代文學仍是臺灣文壇最重要的兩股創作路線,不過前者曰益僵化,流於八股,後者幾乎西化,多與現實環境脫節。
創作陣地
一些本地出生的作家遂以臺灣文藝、笠詩刊等刊物為創作陣地,採取寫實的筆調,重拾本地鄉土題材。
 
 
興起
民國六十年代後,臺灣的內政與外交面臨空前挑戰,同時,工業急速發展的結果,造成農村凋幣、都市問題叢生,不少本土作家為了關注農民、勞工等底層人民的遭遇,作品中不時流露批判精神,終於引發文壇爭論,導致民國六十六年的鄉土文學論戰。此後帶有尋根色彩的鄉土文學日受重視。
重要作家
李喬、黃春明、楊青矗、王拓等人。
 
多元的文學呈現
時間
解嚴後,社會日益開放,文學發展呈現更為多元的面貌。
特色
題材多樣,技巧豐富。
代表
李昂、朱天文等人的作品尤其勇於挑戰性別意識,穿梭於現實與虛構之間,表現了創新求變的創作風格。
網路文學
近年來,網際網路掀起網路文學的風潮,也擴大了創作和閱讀空間。
三、從傳統走向創新的美術與戲劇
 
 
 
 
美術
 
1.政府遷臺初期──畫壇主流是大陸來臺的水墨畫家與日治時期學院訓練下的本土西畫家,多以傳統技巧入畫。
2.民國四十年代後期──畫壇新生代引進抽象畫等西方現代繪畫技巧,表現了求新求變的創作企圖,導引了五十年代美術的西化走向。
3.六十年代鄉土運動勃興後──刺激了繪畫題材本土化的思考和素人藝術的抬頭。
4.民國七十年代中期後──隨著政治解嚴,繪畫生態開始展現自由多元、實驗性質強烈的前瞻風格。
 
 
 
 
 
 
戲劇
1.兩大系統──戰後臺灣戲劇大致呈現兩大系統。
(1)繼承本土淵源,以臺語演出的新(話)劇、歌仔戲、布袋戲。
(2)從中國大陸輸入國語話劇、京劇、各地傳統劇種。
2.各種劇種發展──
(1)本土劇種在政府厲行國語政策、扶植大陸劇種之下,僅能在戲院「內臺」流傳,成為庶民大眾的主要娛樂。
(2)電影、無線電視相繼興起後,各劇種均受波及,產生變化:      
1 臺語新劇銷聲匿跡,歌仔戲、布袋戲若非改投「野臺」演出,便是轉戰電視螢幕,講求聲光效果。
2 國語話劇與京劇為契合時伐需要,開始融入創新元素。
(3)目前戲劇情況:目前舞臺戲劇表演已是臺灣最富活力的藝術活動之一。
1 小劇場演出尤具前衛意識,創作力豐富。
2 歌仔戲、布袋戲等本土藝術,也在明華園、霹靂等劇團的多角化經營下,重新獲得了國人重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ninu020510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