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中國史 (6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宋元講義練習卷---- 班級:_____座號:_____ 姓名:__________
填充題:
1. 「強幹弱枝」政策是為了解決唐末以來的( )的問題
2. 北宋「強幹弱枝」產生新問題有:( )( )( )
3. 靖康之禍發生時間( )
4. 「新舊黨爭」中的新黨以( )為首,舊黨以( )為首
5. 遼、金、元三者中,漢化最深者是( )
6. 宋元最後一役_-----( )
7. 中國科技史上的黃金時代是在( )時代
8. 宋代官員要作官有兩條路---( )、( )
9. 書院始設於( )代,性質是圖書館
10. 安史之亂破壞了( )地區
11. 黃巢之亂破壞了( )地區
12. 「天上天堂,地下蘇杭」自( )始流傳
13. 宋代市舶司有( )( )( )
14. 四川商人發行( ),政府發行( )貨幣
15. 宋代有夜市城市( )( )
16. 宋代說書教材( )故事
17. 宋代集理學大成的是( ),學說是( )( )
18. 實踐( )是認知天理的途徑
19. 宋人必讀的經典是( )----( )( )( )( )
20. 漢人必讀的經典是( )----( )( )( )( )(
21. 張澤端的----( ),描寫( )地區市井生活
22. 印刷術最早形式是( )
23. 沈括的著作( )是( )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
24. 火藥是( )在( )過程中發明的
25. 金對抗蒙古人用( )
26. 科技成就西傳主要媒介者是( )人
27. 蒙古滅亡主因是( )政策失策
28. 忽必烈功績有---征( )、征( )、征( )
29. 蒙古西征發生在第( )世紀,最遠打到( )
30. 元代把人分成( )( )( )( )四種
31. 色目人有哪些?( )
明與盛清講義練習卷---- 班級:_____座號:_____ 姓名:__________
填充題:
1. 明太祖設( ),明成祖設( )
2. 「東林黨」領袖是( );閹黨領袖是( )
3. 明末,攻陷北京的流寇是( );自自縊殉國的明君王是( )
4. 明代滅亡原因是首先是( )攻北京;最後南明亡於( )
5. 明代民變叫做( );清代民變叫做( )
6. 明代宗室之亂叫做( )
7. 明代外患有( )( )( )
8. 重用宦官的( )祖;因為( )之役,他得到宦官之助
9. 宋元明學術叫做( )學,包括( )+( )+( )
10. 盛清學術有( )學、( )學
11. 「靖難之役」的遠因是( )
12. 張居正變法時間:( )
13. 明代海外經營政策,確定於( ),經營重心在( )諸國
14. 我國歷代外患:漢---( );唐---( );宋---( )( )
明代---( )( )( )
15. 中日之役----在明代有( )之役;由日本( )發動征( )之役
16. 朝鮮何時受封?( )
17. 明代「海禁」目的是( );清代「海禁」目的是( )
18. 清海關設於( )( )兩省
19. 清代通商設限在( )一地
20. 八股取士開始於( )
21. 明代小說由( )演變而來
22. 王守仁學說要點( )( )( )
23. 否定「君權神授」的說法是( )
24. 引清兵入關的是( )
25. 經世致用之學代表人是( );考證之學叫( )
26. 李時珍之著作( );宋應星之著作( )
27. 「王學」的缺點( )
28. 明代小說:( )( )( )
29. 清代統治措施---( )( )
30. 高壓方面有 行( )行( )
31. 改國號為「清」的是( )
32. 改族名為「滿州」的是 ( )
33. 明滅亡之原因( )( )( )( )
34. 女真族所建之國:前金---( );後金---( )

ininu020510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96年國二下翰林版講義 班級:______ 座號:______ 姓名:______
第一章 前--「天朝」 ---(中國中心論)
鴉片戰爭
(外力入侵) 後---學習西方改革
一、外力衝擊
1.鴉片戰爭:(中英)
a.時間:道20(1840~1842)
b.原因 遠因:世宗禁教,中西隔閡
近因:通商設限(廣州)--英人走私鴉片—平衡貿易赤字
c.人:咸豐派林則徐禁煙
d.結果: 1842簽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內容:1.五口通商2.割香港3.賠款
※ 1843---續約—主權喪失(領、協、片)
e.影響:主權喪失,中國門戶洞開
2.英法聯軍
a.第一次(咸8) 遠因:修約未遂
近因:英藉口—亞羅船事件;法藉口—廣西西林教案
結果:簽訂天津條約--內容:1.互派公使2.外人通商傳教3.增設通商口岸
b.第二次(咸10) 藉口毀約
結果:簽訂北京條約---英軍燒圓明園(北京第一次淪陷),割九龍司
影響:俄趁火打劫
3.俄的侵略
a.趁咸8第一次:簽璦琿條約(割黑龍江以北)
b. 趁咸10第二次:簽中俄北京條約(割烏蘇里江以東)
c.影響:得海參葳;出入北太平洋
※條約與失地表---
戰爭
條約
失地
鴉片
中英南京
香港
第一次英法聯軍
中英天津

第二次英法聯軍
中英北京
九龍司
俄趁火打劫
中俄璦琿
割黑龍江以北
俄趁火打劫
中俄北京
割烏蘇里江以東
二、內亂紛起:
1.天平天國之亂:(1850~1864)共14年
a.背景:窮
b.原因:乾隆中期,政風壞,軍備廢
c.領袖:洪秀全(拜上帝會)
e.經過:廣西起事---(1850—道30年)
1851—咸1,定國號
1853—咸3---定都(南京)叫天京
f.敗因:(1)內鬨(2)曾的討伐(以傳統文化對抗)
g.影響:(1)政治—漢人地位
(2)軍事—私軍
(3)經濟—長江中、下游人力、財力受損
(4)思想—口號『光漢排滿』催化孫中山民族革命運動
三、自強運動(1861~1894)
1.內涵:又叫『洋務運動』---師夷之長技以制夷、中體西用
2.主持人:中央(奕訢)、地方(曾、左、李)
3.刺激:英法聯軍之役
4.時間:(1861~1894)
5.內容:a.外交—總署(咸11)=外交部,光2(1876)--設駐英大臣
b.軍事—兵工廠 江西機局

福州—船政局、軍艦、海軍、軍事學堂
c.教育—同文館、上海廣方言館(語文人才) 、留學教育—第一批小留學生(同治11--1872)
d.交通、工礦業:輪船招商局、鐵路、電報、煉鐵、紡織
6.成效有限:a.台灣是成功的(因劉銘傳)
b. NO領導、NO計畫、守舊派反對
c.在甲午一役敗給日本
第二章
一、外患加劇
1.目標:越、緬、琉、朝(藩屬國—保護國)
2.法吞越:a.光10(1884)中法戰爭—波及台灣
b.結果:1885—中法和約
3.英吞緬:a.英以印度為基地
b.光11(1885)佔緬甸、吞緬甸
4.日本擴張
a.遠因:日(明治維新---1867)後強大
b.行動:(1)犯台—同治13(1874)牡丹社事件(2)光緒5年(1879)—吞琉球---改沖繩縣
c.甲午戰爭: (1)遠因:中日天津條約---把朝鮮列為中日的保護國,可共同出兵平亂
(1894~1895)(2)近因:朝鮮東學黨之亂
(3)經過:光20(日突擊中國運兵船)打敗牙山海軍
(4)結果:簽馬關條約(光21—1895)
(5)內容:a.朝鮮獨立b.割台、澎、遼東c.賠款兩萬萬兩
d.增通商口岸e.允日人在口岸設廠製造
二、戊戌變法的失敗
1. 戊戌變法(維新運動)(百日維新)
a.刺激:甲午戰爭
b.領導人:康、梁、光緒
c.重心:法、政治度
d時間:光24(1898)
e.內容:廢八股、裁冗官、撤機構、鼓勵上書
f.結果:失敗---原因:(1)慈禧發動『戊戌政變』,軟禁光緒,殺六君子
(2)守舊人士反對
(3)新政太急、太多
(4)光緒無實權
三、瓜分風潮與八國聯軍
瓜分風潮※※1.甲午戰爭影響:a.中國被瓜分b.有『維新派』、『革命派』c.【天朝】夢醒
2.列強瓜分中國:勢力範圍及港灣租借、甲午戰爭引起俄、德、法三國干涉還遼
列強國名
勢力範圍

長江流域

長城以北

山東

西南

福建
3.各國勢力範圍表:





4.中國免於被瓜分:美國於光25(1899)提出的『門戶開放政策』
八國聯軍(1900)---
1.原因:義和團事件(庚子拳亂)---日本書記官及德國公使被殺
2.地點:北京「第二次淪陷」
3.慈禧宣戰引來八國聯軍—俄、德、法、美、日、奧、義、英
4.結果:慈禧逃西安、【東南自保運動】、辛丒條約簽訂
辛丒條約—1.時間:光27(1901)
2.內容:賠款四億五千萬兩、削平砲台、北京到山海關駐兵、使館駐京
3.影響: a. NO國防
b.賠款最多
c.民族自尊心喪失---變的『崇洋媚外』
四、庚子後新政與立憲運動
庚子後新政1.時間:光26年(1900)
2.主持人:慈禧
3.內容:『興學堂,廢科舉---光緒31年(1905)』----建立新式學堂、練新軍、振興實業
日俄戰爭1.時間:光緒31年(1905)
2.結果:日本戰勝俄國----立憲戰勝專制
(立憲運動)1.時間:光緒32年(1906)
2.行動:宣統3年光緒(1911)成立『責任內閣』---被譏為【皇族內閣】
3.結果:立憲人士失望,轉而支持革命派
4.因為日俄戰爭的結果
伍、革命運動的興起
1.甲午戰後的救國模式---改革派(立憲派)、革命派---建立民主共和國
2.革命派:
a.領導人:孫中山(逸仙)--廣東香山縣人
b.第一個革命組織---興中會(光20)---地點:檀香山
c.其他革命組織---華興會、光復會
d.第二個革命組織(結合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同盟會
(1)同盟會(光31)---地點:日本東京;
(2)綱領:『驅鱁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3)宣傳工具:民報
e.最壯烈:329黃花崗之役
第三章
一、中華民國的建立
1.民初政局混亂---袁世凱獨裁、軍閥割據等
2.武昌起義:a.時間:1911(宣統3年)
b.原因:四川鐵路風潮(保路運動)
3.第一任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在(南京)就職—民國元年(1912元旦)
二、袁世凱與洪憲帝制
1.袁世凱獨裁:a.袁逼溥儀退位(1912/2/12)--中國帝制時間共有幾年? 1912+221=2133+1=2134年
b.末代內閣總理---袁世凱
c.袁掌權—倡南北議和
d.第二任臨時大總統—袁世凱(北京臨時政府)
e.由『臨時參議院』制定『臨時約法』--用來牽制袁世凱
f.民元年---改組同盟會為國民黨
2.二次革命爆發(國民黨反袁):
a.時間:民2年
b.原因:宋案(袁刺殺宋教仁—因他主張內閣制)
c.結果:失敗
3.袁的野心: a.刺殺宋---爆發二次革命
b.帝制三部曲--(1)正式總統(2)終身總統(3)超級超級總統制
c.廢除『臨時約法』
d.日本支持—民國4年5月9日同意日本的二十一條要求,
認可日在山東權益---叫做【五九國恥】
e.稱帝:民國5年---(洪憲元年)--為『洪憲帝制』
f.引發反袁之役---如『護國軍之役—又叫雲南起義』---蔡諤、唐繼堯等人發動
g.民5年---袁死
4.討袁:反袁行動:a.二次革命(國民黨)、民2
b.中華革命黨(孫中山)----三次革命(民3)
c. 『護國軍之役—又叫雲南起義』---蔡諤、唐繼堯(民4)
d.言論反袁:梁啟超
時間
名稱
討伐對象
發動者
1911
一次革命(武昌起義)
滿清
孫中山
民2
二次革命

國民黨
民3
三次革命

孫中山--中華革命黨
民4
『護國軍之役—又叫雲南起義』
----四次革命

蔡諤、唐繼堯、李烈鈞
三、軍閥統治與南北分裂
1.軍閥割據:a.(定義—私軍)----用武力解決問題
b.形成原因:(1)袁死後,地方割據
(2)派別—北洋派—(皖—段--日本支持、直—馮—英、美支持、奉—張—日、英支持)
c.影響:兵連禍結、民不聊生---影響---中國的近代化的延誤
d.時間:民5年(袁死後)—民17年
e.政治特色:(1)文盲(2)用武力解決問題---誰也不怕誰,造成中國的近代化的延誤
(3)帝國主義的走狗
※史上有軍閥的朝代--(東漢—州郡)、(唐—藩鎮)、(民國—軍閥)
2.南北分裂:a.軍閥亂政表現--(1)民6年段祺瑞,借外債
(2)直系—曹錕賄選(3)民6年--復辟事件
b. 民6年--復辟事件--(1)原因:黎元洪與段祺瑞之爭
c.孫中山護法運動(反軍閥運動)--
(1)廣州護法軍政府(討段—因為段祺瑞--破壞民元臨時約法)
(2)兩個對峙的政府:南北戰爭
(3)北—北京軍閥(段祺瑞);南--廣州護法軍政府(孫中山);
(4)法 法統【民元臨時約法】
(5)結果:失敗---因為a.無軍隊b.西南軍閥阻撓c.陳炯明叛變之打擊
※破壞臨時約法---有袁與段二人
※民初兩次帝制—
帝制名稱
洪憲帝制
復辟事件
時間
民國5年(洪憲元年)
民國6年(宣統9年)
建立者
袁世凱
張勳扶植溥儀
討伐者
國民黨、中華革命黨、護國軍
段祺瑞
原因
袁世凱的野心
黎段之爭
四、五四運動的激盪
1.五四運動---a.性質:學生(新知識份子)大覺醒
b.時間:民8年5月4日
c.原因:山東問題-一次大戰結束時,巴黎和會不公平處理---將山東利權給日本
d.地點:北京天安門始擴散
e.口號:『外爭主權,內除國賊』
f.影響:凝聚民族意識---觸發日後反帝、反軍閥風潮
第四章
民末清初---新、舊交替的轉型期
1.社會—傳統士紳被新知識份子取代,各階層覺醒
2.經濟—工商業成長
3.文化—受西方文化影響---產生新文化
一、新知識份子的崛起
1.定義:受過(新式學堂)、(留學教育)者
2.傳統士紳(士大夫)---透過『科舉』取的功名者
3.四民(士、農、工、商)變遷—『士』成分改變---成為領導階層
4. 新知識份子的要求:(1)政治---民主
(2)社會—自由平等
(3)經濟---發展新式企業
(4)思想—學術自由
5.特色—有新觀念、新價值觀、新學識、新人生觀
6.影響—帶動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之發展
二、社會各階層的覺醒
1.原因:a.工商業發展
b.新式教育推進
c.新思想傳播
d.組織—商會或工會組織
2.覺醒:a.商人:(1)組成商會,對抗官員及列強(2)發動罷市
b.工人:(1)組成工會—求勞工權益、愛國熱誠---抵制日貨(2)發動罷工
c.婦女:(1)原因:女子教育發展,民國以後--女子參與政治運動
(2)組成婦女團體—要求立法保障---(女子參政權)(財產繼承權)(男女同工同酬)(教育平等)(女子婚姻自由)(確定一夫一妻制)
三、工商業的發展
1.分界點---鴉片戰爭後--傳統手工業受打擊(因西方貨物進入中國)
2.自強運動時—新式工商業
3.甲午戰爭—設立商部(後改為工商部)---鼓勵投資與經商
4.一次大戰期間---列強忙於打戰---中國工商業一陣繁榮
5.民8年一次大戰結束---列強經濟力再度東來---中國工商業衰退
6.新興都市興起:a.原因:(1)交通工具通行(2)新式工業興起(3)中外貿易擴張
b.地點:多在沿海、沿江的通商口岸
c.例子:(1)上海—本是東南沿海港口,後發展成中國南北和中外貿易的總匯
(2)漢口---本是武漢三鎮最不發達成鎮,因為(開阜)、(鐵路興建)、(輪船通航)---超越武昌---成為大都市
d.影響:展開中國近代化的櫥窗
四、新文化運動(民4)
1.原因:新知識份子認為---清末救國運動未成功---原因是中國傳統文化不良,故要提倡新文化
2.源起:陳獨秀之新青年(民4)-(提倡新文學)、(檢討傳統文化)、(引進新思想)--叫做『新文化運動
3.內涵:a. 提倡新文學-----(1)胡適--『八不主義』--不用文言,改用白話
(白話文運動) (2)陳獨秀—提出國民文學、寫實文學、社會文學的 『三大主義』
(3)成效—民9—國校國文教科書採用白話文教材
b. 檢討傳統文化---批孔—陳獨秀---說儒家思想是發展民主政治及新思想的障礙
c. 引進新思想---全盤西化論—口號—德先生(民主)、賽先生(科學)
4.影響:(1)影響儒家的思想界的地位(2)馬克思主義流傳於中國---民10—中共成立(蘇聯策動下)(3)白話文運動
※※近代歷史發展---
(特色):三層次,二派別
【社會變革】

思想文化
【政治】
辛亥前後: 立憲派V.S.革命派
1920年代後: 國民黨V.S.共產黨
-------------------------------------------------------------------------------------------------------------------------------
第五章
1.中國國民黨(民8改組)—以黨治國---軍政、訓政、憲政
2.北伐完成—結束軍政,走向訓政時期
3.內憂外患—內有中共—利用八年抗戰坐大(國共內戰),外有日本(八年抗戰)
一、中國國民黨的北伐與統一
1.改黨名—民8年,把中華革命黨改為中國國民黨
2.黨的改組(民13)---因為護法運動受到西南軍閥阻撓
3.聯俄容共—民13--聯俄---外交上與蘇聯合作(取俄國經驗、顧問、經費、武器),
民12--容共(允許中共黨員以個人身分加入國民黨)---造成黨中有黨
4.黃埔建軍—a.時間:民13
b.校長:蔣中正
c.地點:黃埔
d.目的:「打倒軍閥與帝國主義」
e.完成北伐(民15—民17)
(民14孫中山逝世)
5.北伐事業:a.時間:民15—民17
b.領導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中正
c.討伐對象:(1)吳佩孚(長江流域軍閥)
(2)張作霖—最強—東北(控制北京政府軍閥)
(3)孫傳芳—東南
e.結果:討伐成功
f.完成統一---民17年底—張學良因為父親被日本人炸死歸順國民政府
g.北伐阻力--(1)民16--寧漢分裂
(2)民17—濟南事件(日本出兵山東)
6.清黨—民16—清除黨內中共份子(因聯俄容共政策產生)
7.寧漢分裂—民16(1)寧—南京政府(2)漢—武漢政府—國共分裂
二、北伐後的內憂外患
1. 內憂外患—內有中共---民10—中共成立(蘇聯策動下)—利用八年抗戰坐大(國共內戰),外有日本(八年抗戰)
2.內憂—a.國民黨清黨(民16)
b.中共到華南、華中交界地帶(湘、贛邊區的井崗山)---組織軍隊、行土改—得農民支持
c. 中共被圍剿多次---於民24年---展開【二萬五千里長征】--到陜西省北部
3. 外患---a.民17---阻撓統一---發動濟南事件
b.民20-發動九一八事件(瀋陽事變)---東北淪陷
c.民21—發動一二八事件—進攻上海
d.民21—滿洲國成立---日本扶植溥儀
※※日本出兵山東兩次---(1)民3—趁第一次世界大戰時
(2)民17—趁北伐時----發動濟南事件
4.西安事變
a.時間:民25
b.原因:張學良綁架蔣中正
c.地點:西安
d.要求:停止剿共,共同抗日---因為之前蔣中正的---『先安內後攘外』政策—使張學良的東北家園淪陷
e.結果:聯共抗日
f.影響:(1)使中共死裡逃生(2)促成聯共抗日(3)日本加速侵華
三、實施訓政與十年建設
1.以黨治國---民20—訓政時期約法---本來定為6年,因為戰亂—無法如期實施
2.十年建設--- a.時間:民17—民26又叫『黃金十年』
b.內容--(1)財經—統一貨幣、法幣發行
(2)教育與社會—新生活運動展開---改正社會習俗
(3)國防與外交---整頓國防工業,收回清末喪失的關稅自主權,廢除部分不平等條約
c.影響:(1)奠下抗戰基礎(2)提升國力與信心
四、艱苦的八年抗戰—(民26—民34)
1.七七事變導火線---民25西安事變(一致抗日)
2.八年抗戰導火線—民26--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
3.八年抗戰—a.分期—前期—(1)日軍猛攻淞滬一帶 (2)戰略--『以空間換取時間』
(3).遷都---南京到重慶 (4)南京大屠殺—民26年12月
(5)民27—日軍攻陷武漢—陷入內地
(6)日本採「以華制華」政策—扶植汪精衛---南京政府
(7)民28—歐戰爆發
(8)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民30年12月
b. .分期—後期—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民30年12月—促使美國參戰
(又叫太平洋戰爭)—形成中、美、英蘇、法結盟
c.經濟上---有同盟國--軍事與經濟支援助
d.外交上---(1)國際地位提升—民32年--廢除不平等條約,簽訂平等新約
(2)民32年—開羅會議---參加者【蔣—中、羅—美、邱—英】---決議日本要交還東北、台灣、澎湖給中國
(3)民34---雅爾達密約—美國出賣中國東北給蘇聯---同意蘇聯收回日俄戰爭後讓出中國東北的權益---貽害無窮—使東北接收為蘇軍—使它扶植中共坐大—日本關東軍武器給了中共
e.結束---民34年8月美國投下日的長崎、廣島---2顆原子炸彈,日本投降
f.戰後---蘇軍進入東北---根據民34---雅爾達密約
五、中共的坐大
1.抗戰期間(坐大)—中共利用抗戰機會坐大
2.抗戰後期(爭取國際與知識份子同情)—--趁國府未能解決財經問題所惹起的民怨----與中國國民黨建立「聯合政府」--爭取國際與知識份子同情
3.抗戰勝利後—a.蘇聯扶植中共坐大—將日本關東軍武器給了中共
b.馬歇爾調處國共衝突失敗—民36
4.國共內戰—a.民36—國府宣布「動員戡亂」---把中共視為叛亂份子
b.中共策略---「以鄉村包圍城市」--反守為攻---戰略優勢
c.物價飛漲---對國民黨統治不利
d.民36年12月25日---實施憲政---行憲紀念日
f.國大---選蔣中正為行憲後第一任總統
g.三大戰役失利----(遼瀋、徐蚌、平津會戰)---東北、華北、淮河等地失利
h.民38---國府遷台,中共佔據大陸
第六章
1.民38年---中共統治中國大陸
2.1980年代—中共改革開放—經濟發展迅速
3.兩岸關係—隨時變化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1.中共統一大陸---成立『人民民主專政』的共產黨極權國家---首都—北京
2.中共建國初期—對內—(1)實施土地改革(為了鞏固政權)
(2)發展重工業—提升國防準備
(3)民間工商業---收歸國有
(4)對於知識份子—-展開言論與思想控制
對外--(1)外交上—向蘇聯一面倒(親蘇反美)
(2)反對以美帝國主義為主的共產集團
3.韓戰爆發—a.時間—1950年(民39)
b.原因—蘇聯唆使北韓攻打南韓
c.結果—雙方以38度线為界分裂成北韓和南韓
d.毛澤東參戰---毛以『抗美援朝』為號召----組織『志願軍』參戰
4.中蘇交惡---a.中蘇各自宣稱自己才是社會主義國家的領導國
b.強調—獨立自主的外交路線---拉攏亞非第三世界勢力
二、不斷的運動與革命
1.初期口號—超英趕美---中國徹底的社會主義化
2.三面紅旗---a.時間:1958—1960年間
b.目的:提高糧食與鋼鐵的生產量
c.結果:(1)農業上---政府濫徵稅購糧,民間生產意願低,導致嚴重飢荒
(2)工業上---消費許多人力、物力,延誤農業之收成
d.影響:(1)社會活力衰退,經濟惡化
(2)過度勞動與糧食不足---造成三、四萬人因飢荒而死亡
4.劉少奇—採溫和的改革措施—(1)放寬集體控制(2)允許有限度的市場經濟
5.文化大革命:a.時間:民55(1966)—民65(1976)(十年浩劫,恍如一夢)
b.目的:毛澤東的奪權鬥爭,堅持社會主義的路線
c.利用---小紅衛兵『革命無罪,造反有理』—進行『破四舊,立四新』
d.鬥爭對象—以劉少奇、鄧小平為首的「走資派」
e.個人崇拜—對毛澤東的個人崇拜到了極點
f.影響:(1)對中國傳統倫理與文化進行破壞
(2)政治—動盪、經濟—衰退、教育—停頓、道德—扭曲
(3)中國歷史上一大浩劫,故有人說:(十年浩劫,恍如一夢)
三、告別革命
1.毛去世:民65年(1976),毛死,江青為首的四人幫失勢
2.文革後---鄧小平的「四個現代化」---貓論—改革開放政策---促成經濟發展
3.1989--「天安門事件」:學生響應東歐的民主化運動,在北京天安門廣場示威請願,被北京政府鎮壓
4.國家領導核心—1991後—以江澤民、胡錦濤---延續鄧小平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路線—實施改革開放
5.衍生問題—a.沿海與內陸經濟發展不均衡
b.國營企業經營效率不高
6.政策:a.經濟上—改革開放
b.政治上—一黨專政
四、兩岸從武力對抗走向政治對峙
1.民38年---兩岸形成分別治理的狀態
2.分治初期---中共以武力「解放台灣」,中華民國—要「反攻大陸」---火藥味濃厚
3.武力衝突---a.民38年10月---『古寧頭大捷』----共軍進犯金門,國軍獲勝
b.民47年8月23日---『八二三砲彈』---共軍砲轟金門,國軍還擊
4.政治口號對峙的年代—a.在47年『八二三砲彈』後---中華民國開始將『光復大陸』視為長遠目標
b.中陸內部持續動盪
5.民國60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聯合國的『中國代表權』---由中共取代
6.民68---中共與美國建交
7.中共對台政策---a.採取『和平統戰』政策
b.具體政策--『三通』、『一國兩制』
8.中華民國的因應方式---a.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口號
b.政府間--『三不政策』---不談判、不接觸、不妥協
c.民間---接觸緩和
五、兩岸關係的現狀
1.民70年代---民間接觸來往、間接貿易
2.民76年---台灣解嚴---開放去大陸探親---揭開兩岸交流的序幕
3.民80年---a.政府終止---『動員戡亂』時期---不再把中共看成叛亂團體
b.制定『國家統一綱領』
c.設立---民間性質的—海基會(海峽交流基金會)---處理兩岸交流事務
4.近年來情況---兩岸間民間有文教、體育交流
5.台商大陸設廠---我國對大陸投資總額已超過400億美元(到民國93年為止)----
大陸已成台灣最大的 出口市場
6.目前情況---未能化解兩岸對峙與潛在的軍事危機
a.政治上---(1)中共堅持一個中國---(2)忽視分治現狀---持續打壓台灣—
(3)視台灣為地方政府---認為兩岸問題視為『內政』問題
b.軍事上—民國85年—我國總統直選時---共軍用飛彈試射台灣近海
c.民94年3月---中共制定---『反分裂國家法』---不排除武力統一的可能性------侵犯我國主權---引發民怨
d.兩岸問題需要審慎處理---正考驗朝野各黨派的領導人的政治智慧

ininu020510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96年國二下南一版講義 班級:______ 座號:______ 姓名:______
單元七 前--「天朝」 ---(中國中心論)
鴉片戰爭
(外力入侵) 後---學習西方改革
一、清帝國面臨挑戰
盛世後,人多、土少、經濟窮
對手:英國(工業國)V.S.中國(農業國)
英國在乾嘉年間派(馬加爾尼)、(阿美士德)來華---失敗而回
二、鴉片戰爭:(中英)
*鴉片之害---民窮財淨
a.時間:道20(1840~1842)
b.原因 遠因:18世紀初---世宗(雍正)禁教,中西隔閡
近因:通商設限(廣州)--英人走私鴉片—平衡貿易赤字,由「公行」轉達
c.人:咸豐派林則徐禁煙
d.結果: 1842簽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內容:1.五口通商2.割香港3.賠款
※ 1843---續約—主權喪失(協、領、租、片)
e.影響:主權喪失,中國門戶洞開
三、英法聯軍
a.第一次(咸8) 遠因:修約未遂
近因:英藉口—亞羅船事件;法藉口—廣西西林教案
結果:簽訂天津條約--內容:1.互派公使2.外人通商傳教3.增設通商口岸
b.第二次(咸10) 藉口毀約
結果:簽訂北京條約---英軍燒圓明園(北京第一次淪陷),割九龍司
影響:俄趁火打劫
影響:外力入侵從海口到內地
四、邊疆與藩屬的喪失(俄、法、英、日的侵略)
俄的侵略
a.趁咸8第一次:簽璦琿條約(割黑龍江以北)
b. 趁咸10第二次:簽中俄北京條約(割烏蘇里江以東)
c.影響:得海參葳;出入北太平洋
1.目標:越、緬、琉、朝(藩屬國—保護國)
2.法吞越:a.光10(1884)中法戰爭—波及台灣
b.結果:1885—中法和約
3.英吞緬:a.英以印度為基地
b.光11(1885)佔緬甸、吞緬甸
法的侵略
法占越南---發生中法戰爭(光緒10~11年)
英國占緬甸---趁中法戰爭時
日侵台(趁牡丹社事件時),吞琉球(光緒5年)--
※條約與失地表---
戰爭
條約
失地
鴉片
中英南京
香港
第一次英法聯軍
中英天津

第二次英法聯軍
中英北京
九龍司
俄趁火打劫
中俄璦琿
割黑龍江以北
俄趁火打劫
中俄北京
割烏蘇里江以東
五、天平天國
1.天平天國之亂:(1850~1864)共14年
a.背景:窮(人多、土少、災荒、社會不安)
b.原因:乾隆中期,政風壞,軍備廢
c.領袖:洪秀全(拜上帝會),利用宗教起事
e.經過:廣西起事---(1850—道30年)
1851—咸1,定國號
1853—咸3---定都(南京)叫天京
f.敗因:(1)內鬨(2)曾國藩的湘軍(得到英、法協助)討伐(以孔孟儒家思想及傳統文化對抗)
g.影響:(1)政治—漢人地位
(2)軍事—私軍
(3)經濟—長江中、下游人力、財力受損
(4)思想—口號『光漢排滿』催化孫中山民族革命運動
單元8
一、自強運動(1861~1894)
1.內涵:又叫『洋務運動』---師夷之長技以制夷、中體西用
2.主持人:中央(奕訢)、地方(曾、左、李)
3.刺激:英法聯軍之役
4.時間:(1861~1894)
5.內容:a.外交—總署(咸11)=外交部,光2(1876)--設駐英大臣
b.軍事—兵工廠 江西機局

福州—船政局、軍艦、海軍、軍事學堂

c.教育—同文館、上海廣方言館(語文人才)、留學教育—第一批小留學生(同治11--1872)
d.交通、工礦業:輪船招商局、鐵路、電報、煉鐵、紡織
※重心---前期重國防軍事,中期—兼顧民生經濟,
6.成效有限:a.台灣是成功的(因劉銘傳)
b. NO領導、NO計畫、守舊派反對
c.在甲午一役敗給日本
二、甲午戰爭
4.日本擴張
a.遠因:日(明治維新---1867)後強大
b.行動:(1)犯台—同治13(1874)牡丹社事件(2)光緒5年(1879)—吞琉球---改沖繩縣
c.甲午戰爭: (1)遠因:中日天津條約---把朝鮮列為中日的保護國,可共同出兵平亂(1894~1895)(2)近因:朝鮮東學黨之亂
(3)經過:光20(日突擊中國運兵船)打敗牙山海軍
(4)結果:簽馬關條約(光21—1895)李鴻章與伊藤博文
(5)內容:a.朝鮮獨立b.割台、澎、遼東c.賠款兩萬萬兩
d.增通商口岸e.允日人在口岸設廠製造(傷害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
三、戊戌變法
1. 戊戌變法(維新運動)(百日維新)
a.刺激:甲午戰爭
b.領導人:康、梁、光緒
c.重心:法、政制度
d時間:光24(1898)
e.內容:廢八股、裁冗官、撤機構、鼓勵上書
f.結果:失敗---原因:(1)慈禧發動『戊戌政變』,軟禁光緒,殺六君子
(2)守舊人士反對
(3)新政太急、太多
(4)光緒無實權
單元9
道、咸、同---戰爭失利
光緒年間---中法戰爭、甲午戰爭、瓜分風潮、八國聯軍
一、瓜分風潮
※1.甲午戰爭影響:a.中國被瓜分b.有『維新派』、『革命派』c.【天朝】夢醒
2.列強瓜分中國:勢力範圍及港灣租借
甲午戰爭引起俄、德、法三國干涉還遼
列強國名
勢力範圍

長江流域

長城以北

山東

西南

福建
3.各國勢力範圍表:






4.中國免於被瓜分:美國於光25(1899)提出的『門戶開放政策』
二、義和團事件與八國聯軍(1900)---
八國聯軍---
1.原因:義和團事件(庚子拳亂)---日本書記官及德國公使被殺
2.地點:北京「第二次淪陷」
3.慈禧宣戰引來八國聯軍—俄、德、法、美、日、奧、義、英
4.結果:慈禧逃西安、【東南自保運動】、辛丒條約簽訂
辛丑條約—1.時間:光27(1901)
2.內容:賠款四億五千萬兩、削平砲台、北京到山海關駐兵、使館駐京
3.影響: a. NO國防
b.賠款最多
c.民族自尊心喪失---變的『崇洋媚外』
三、庚子後新政與立憲運動
庚子後新政1.時間:光26年(1900)
2.主持人:慈禧
3.內容:『興學堂,廢科舉---光緒31年(1905)』----建立新式學堂、練新軍、振興實業
日俄戰爭1.時間:光緒31年(1905)
2.結果:日本戰勝俄國----立憲戰勝專制
(立憲運動)1.時間:光緒32年(1906)
2.行動:宣統3年光緒(1911)成立『責任內閣』---被譏為【皇族內閣】
3.結果:立憲人士失望,轉而支持革命派
4.因為日俄戰爭的結果
四、武昌起義
1.甲午戰後的救國模式---改革派(立憲派)、革命派---建立民主共和國
2.革命派:
a.領導人:孫中山(逸仙)--廣東香山縣人
b.第一個革命組織---興中會(光20)---地點:檀香山
c.其他革命組織---華興會、光復會
d.第二個革命組織(結合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同盟會
(1)同盟會(光31)---地點:日本東京;
(2)綱領:『驅鱁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3)宣傳工具:民報
e.最壯烈:329黃花崗之役
武昌起義(中華民國的建立)
1.民初政局混亂---袁世凱獨裁、軍閥割據等
2.武昌起義:a.時間:1911(宣統3年)
b.原因:四川鐵路風潮(保路運動)
單元10
一、民國初建與袁世凱擅權
1.第一任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在(南京)就職—民國元年(1912元旦)
2.行憲前國家根本大法---由「臨時參議院」擬定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3..袁世凱獨裁:a.袁逼溥儀退位(1912/2/12)--中國帝制時間共有幾年?
1912+221=2133+1=2134年
b.末代內閣總理---袁世凱
c.袁掌權—倡南北議和
d.第二任臨時大總統—袁世凱(北京臨時政府)
e.由『臨時參議院』制定『臨時約法』--用來牽制袁世凱
f.民元年---改組同盟會為國民黨
3.二次革命爆發(國民黨反袁):
a.時間:民2年
b.原因:宋案(袁刺殺宋教仁—因他主張內閣制)
c.結果:失敗
4.袁的野心: a.刺殺宋---爆發二次革命
b.帝制三部曲--(1)正式總統(2)終身總統(3)超級超級總統制
c.廢除『臨時約法』,民國三年---廢除臨時約法,另訂「新約法」
e.稱帝:民國5年,利用楊度籌組的「籌安會」---(洪憲元年)--為『洪憲帝制』
f.引發反袁之役---如民國4年的『護國軍之役—又叫雲南起義』---蔡諤、唐繼堯等人發動
g.民5年---袁死
4.討袁:反袁行動:a.二次革命(國民黨)、民2
b.中華革命黨(孫中山)----三次革命(民3)
c. 『護國軍之役—又叫雲南起義』---蔡諤、唐繼堯(民4)
d.言論反袁:梁啟超
時間
名稱
討伐對象
發動者
1911
一次革命(武昌起義)
滿清
孫中山
民2
二次革命

國民黨
民3
三次革命

孫中山--中華革命黨
民4
『護國軍之役—又叫雲南起義』
----四次革命

蔡諤、唐繼堯、李烈鈞
二、軍閥亂政(民國5年到17年)
1.軍閥割據:a.(定義—私軍)----用武力解決問題
b.形成原因:(1)袁死後,地方割據
(2)派別—北洋派—(皖—段--日本支持、直—馮—英、美支持、奉—張—日、英支持)
c.影響:兵連禍結、民不聊生---影響---中國的近代化的延誤
d.時間:民5年(袁死後)—民17年
e.政治特色:(1)文盲
(2)用武力解決問題---誰也不怕誰,造成中國的近代化的延誤
(3)帝國主義的走狗
※史上有軍閥的朝代--(東漢—州郡)、(唐—藩鎮)、(民國—軍閥)
2.南北分裂:a.軍閥亂政表現--(1)民6年段祺瑞,借外債
(2)直系—曹錕賄選
(3)民6年--復辟事件(只有12天)
b. 民6年--復辟事件--(1)原因:黎元洪與段祺瑞之爭,請張勳調節,卻擁戴溥儀復辟,遭段祺瑞推翻
民國12年---直系—曹錕賄選與陳炯明叛變
c.孫中山護法運動(反軍閥運動)--
(1)廣州護法軍政府(討段—因為段祺瑞--破壞民元臨時約法)
(2)兩個對峙的政府:南北戰爭「南北分裂」a民國6年到17年
(3)北—北京軍閥(段祺瑞);南--廣州護法軍政府(孫中山);
(4)法 法統【民元臨時約法】
(5)結果:失敗---因為a.無軍隊b.西南「桂系」軍閥阻撓
c.陳炯明叛變之打擊
※破壞臨時約法---有袁與段二人
※民初兩次帝制—
帝制名稱
洪憲帝制
復辟事件
時間
民國5年(洪憲元年)
民國6年(宣統9年)
建立者
袁世凱
張勳扶植溥儀
討伐者
國民黨、中華革命黨、護國軍
段祺瑞
原因
袁世凱的野心
黎段之爭
三、北伐與統一
1.中國國民黨(民8改組)—以黨治國---軍政、訓政、憲政
2.北伐完成—結束軍政,走向訓政時期
3.內憂外患—內有中共—利用八年抗戰坐大(國共內戰),外有日本(八年抗戰)
1.改黨名—民8年,把中華革命黨改為中國國民黨
2.黨的改組(民13)---因為護法運動受到西南軍閥阻撓
3.聯俄容共—民13--聯俄---外交上與蘇聯合作(取俄國經驗、顧問、經費、武器),
民12--容共(允許中共黨員以個人身分加入國民黨)---造成黨中有黨
4.黃埔建軍—a.時間:民13
b.校長:蔣中正
c.地點:黃埔
d.目的:「打倒軍閥與帝國主義」
e.完成北伐(民15—民17)
(民14孫中山逝世,民14年國民政府成立於廣州)
5.北伐事業:a.時間:民15—民17
b.領導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中正
c.討伐對象:(1)吳佩孚(長江流域軍閥)
(2)張作霖—最強—東北(控制北京政府軍閥)
(3)孫傳芳—東南
e.結果:討伐成功
f.完成統一---民17年底—張學良因為父親被日本人炸死歸順國民政府
g.北伐阻力--(1)民16--寧漢分裂,民16年成立南京(江寧)國民政府與武漢共產政府
(2)民17—濟南慘案(日本出兵山東)
6.清黨—民16—清除黨內中共份子(因聯俄容共政策產生)
7.寧漢分裂—民16(1)寧—南京政府(2)漢—武漢政府—國共分裂
8.民17北伐成功—因日本炸死張作霖,奉系張學良歸順國民政府
單元11
一、清末民初的社會變遷
清末民初---新、舊交替的轉型期
1.社會—傳統士紳被新知識份子取代,各階層覺醒
2.經濟—工商業成長
3.文化—受西方文化影響---產生新文化
新風貌1.西式服飾---剪辫子,穿西服,器物—電話、電車
2.婚姻觀---由媒妁之言到自由戀愛
3. 領導階層--新知識份子---例如蔣中正、孫中山、胡適
新知識份子的崛起
定義:受過(新式學堂)、(留學教育)者
傳統士紳(士大夫)---透過『科舉』取的功名者
四民(士、農、工、商)變遷—『士』成分改變---成為領導階層
特色—有新觀念、新價值觀、新學識、新人生觀
影響—帶動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之發展
4.婦女地位提高---.婦女:(1)原因:女子教育發展,民國以後--女子參與政治運動
(2)組成婦女團體—要求立法保障---(女子參政權)(財產繼承權)(男女同工同酬)(教育平等)(女子婚姻自由)(確定一夫一妻制)
5.農人地位提高---民初,成立農業部,及各地農會組織
6.工、商階層地位提高,組織—商會或工會組織,商人:(1)組成商會,對抗官員及列強(2)發動罷市
b.工人:(1)組成工會—求勞工權益、愛國熱誠---抵制日貨(2)發動罷工
c
補充資料---工商業的發展
1.分界點---鴉片戰爭後--傳統手工業受打擊(因西方貨物進入中國)
2.自強運動時—新式工商業
3.甲午戰爭—設立商部(後改為工商部)---鼓勵投資與經商
4.一次大戰期間---列強忙於打戰---中國工商業一陣繁榮
5.民8年一次大戰結束---列強經濟力再度東來---中國工商業衰退
6.新興都市興起:a.原因:(1)交通工具通行(2)新式工業興起(3)中外貿易擴張
b.地點:多在沿海、沿江的通商口岸
c.例子:(1)上海—本是東南沿海港口,後發展成中國南北和中外貿易的總匯
(2)漢口---本是武漢三鎮最不發達成鎮,因為(開阜)、(鐵路興建)、(輪船通航)---超越武昌---成為大都市
d.影響:展開中國近代化的櫥窗
二、新文化運動(民4)
1.原因:新知識份子認為---清末救國運動未成功---原因是中國傳統文化不良,故要提倡新文化
2.源起:陳獨秀之新青年(民4)-介紹西方文化為主,(提倡新文學)、(檢討傳統文化)、(引進新思想)--叫做『新文化運動】
3.內涵:a. 提倡新文學-----文體改革、思想解放
(1)胡適--『八不主義』--不用文言,改用白話
(白話文運動) (2)陳獨秀—提出國民文學、寫實文學、社會文學的
『三大主義』
(3)工具—白話文(以傳播新思想及新教育)
魯迅---狂人日記(批判中國禮俗)
b. 檢討傳統文化---批孔—陳獨秀---說儒家思想是發展民主政治及新思想的障礙
c. 引進新思想---全盤西化論—口號—德先生(民主)、賽先生(科學)
*4.影響:(1)影響儒家的思想界的地位(2)馬克思主義流傳於中國---民10—中共成立(蘇聯策動下)(3)白話文運動
※※近代歷史發展---
(特色):三層次,二派別
【社會變革】

思想文化
【政治】
辛亥前後: 立憲派V.S.革命派
1920年代後: 國民黨V.S.共產黨
三、五四運動---日本趁第一次世界大戰機會,進佔山東
日本支持袁世凱—袁世凱於民國4年5月9日同意日本的二十一條要求,
認可日在山東權益---叫做【五九國恥】
a.性質:學生(新知識份子)大覺醒
b.時間:民8年5月4日
c.原因:山東問題-一次大戰結束時,巴黎和會不公平處理---將山東利權給日本
d.地點:北京天安門始擴散,由學生發動,工商界民眾呼應
e.口號:『外爭主權,內除國賊』,【廢除二十一條】
f.結果:罷免官員、巴黎和約不簽字
g.影響:凝聚民族意識---觸發日後反帝、反軍閥風潮
四、十年建設(民國17~26年)
※建國三階段---軍政、訓政、憲政
1.以黨治國---民20—訓政時期約法---本來定為6年,因為戰亂(抗日戰爭)—無法如期實施
2.十年建設--- a.時間:民17—民26又叫『黃金十年』
b.內容--(1)財政—統一貨幣「廢兩改圓」、民國24年----法幣發行
(2)教育與社會—新生活運動展開---改正社會習俗
(3)國防與外交---整頓國防工業,收回清末喪失的「關稅自主權」,廢除部分不平等條約
(4)交通建設—興建鐵路與公路,發展電信郵政與航空
(5)社會文化—廣設中、小學---「平民教育之父」晏陽初在河北定縣推動平民教育
c.影響:(1)奠下抗戰基礎(2)提升國力與信心

五、十年建設期間的內憂外患
1. 內憂外患—內有中共---民10—中共成立(蘇聯策動下)—利用八年抗戰坐大(國共內戰),外有日本(八年抗戰)
2.內憂—a.國民黨清黨(民16)
b.中共到華南、華中交界地帶,江西山區(湘、贛邊區的井崗山)---組織軍隊、行土改—得農民支持
c. 中共被圍剿多次---於民19(國家圍剿)到民24年---展開【二萬五千里長征】--民24年---到陜西省北部
3. 外患---a.民17---阻撓統一---發動濟南事件
b.民20-發動九一八事件(瀋陽事變)---東北淪陷
c.民21—發動一二八事件—進攻上海
d.民21—滿洲國成立---日本扶植溥儀---日本以華制華政策
※※日本出兵山東兩次---(1)民3—趁第一次世界大戰時
(2)民17—趁北伐時----發動濟南事件
六、西安事變
4.西安事變
a.時間:民25
b.原因:張學良綁架蔣中正
c.地點:西安
d.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因為之前蔣中正的---『先安內後攘外』政策—使張學良的東北家園淪陷
e.結果:聯共抗日
f.影響:(1)使中共死裡逃生(2)促成聯共抗日(3)日本加速侵華
單元12
一、中日戰爭—(民26—民34)
1.七七事變導火線---民25西安事變(一致抗日)
2.八年抗戰導火線—民26--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
日本---採速戰速決方式及以華制華政策,中國「以空間換取時間」的持久戰
3.八年抗戰—a.分期—前期—(1)日軍猛攻淞滬一帶 (2)戰略--『以空間換取時間』
(3).遷都---南京到重慶 (4)南京大屠殺—民26年12月
(5)民27—日軍攻陷武漢—陷入內地
(6)日本採「以華制華」政策—扶植汪精衛---南京政府
(7)民28—歐戰爆發
(8)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民30年12月
b. .分期—後期—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民30年12月—促使美國參戰
(又叫太平洋戰爭)—形成中、美、英蘇、法結盟
c.經濟上---有同盟國--軍事與經濟支援助
d.外交上---(1)國際地位提升—民32年--廢除不平等條約,簽訂平等新約
(2)民32年—開羅會議---參加者【蔣—中、羅—美、邱—英】---決議日本要交還東北、台灣、澎湖給中國
(3)民34---雅爾達密約—美國出賣中國東北給蘇聯---同意蘇聯收回日俄戰爭後讓出中國東北的權益---貽害無窮—使東北接收為蘇軍—使它扶植中共坐大—日本關東軍武器給了中共
e.結束---民34年8月美國投下日的長崎、廣島---2顆原子炸彈,日本投降
f.戰後---蘇軍進入東北---根據民34---雅爾達密約
二、國共內戰(民36~38年)
抗戰後—國民黨---國民政府官員貪污,無法解決通貨膨脹問題,大失民心,人民厭戰情緒高漲
共產黨---以平分土地吸引下層民眾,又加上獲得蘇聯援助,聲勢大增
1.抗戰期間(坐大)—中共利用抗戰機會坐大
2.抗戰後期(爭取國際與知識份子同情)—--趁國府未能解決財經問題所惹起的民怨----與中國國民黨建立「聯合政府」--爭取國際與知識份子同情
3.抗戰勝利後—a.蘇聯扶植中共坐大—將日本關東軍武器給了中共
b.馬歇爾調處國共衝突失敗—民36,停止一切的美援
4.國共內戰—a.民36—國府宣布「動員戡亂」---把中共視為叛亂份子
b.中共策略---「以鄉村包圍城市」--反守為攻---戰略優勢
c.物價飛漲---對國民黨統治不利
d.民36年12月25日---實施憲政---行憲紀念日
f.國大---選蔣中正為行憲後第一任總統
g.三大戰役失利----(遼瀋、徐蚌、平津會戰)---東北、華北、淮河等地失利
h.民38---國府遷台,中共佔據大陸
三、中共建政後的概況
1.民38年---中共統治中國大陸
2.1980年代—中共改革開放—經濟發展迅速
3.兩岸關係—隨時變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1.中共統一大陸---成立『人民民主專政』的共產黨極權國家---首都—北京
2.中共建國初期—對內—(1)實施土地改革(為了鞏固政權)
(2)發展重工業—提升國防準備
(3)民間工商業---收歸國有
(4)對於知識份子—-展開言論與思想控制
對外--(1)外交上—向蘇聯一面倒(親蘇反美)
(2)反對以美帝國主義為主的共產集團
3.韓戰爆發—a.時間—1950年(民39)
b.原因—蘇聯唆使北韓攻打南韓
c.結果—雙方以38度线為界分裂成北韓和南韓
d.毛澤東參戰---毛以『抗美援朝』為號召----組織『志願軍』參戰
4.中蘇交惡---a.中蘇各自宣稱自己才是社會主義國家的領導國
b.強調—獨立自主的外交路線---拉攏亞非第三世界勢力
不斷的運動與革命
1.初期口號—超英趕美---中國徹底的社會主義化
2.三面紅旗---a.時間:1958—1960年間(大躍進、土法煉鋼、人民公社)
b.目的:提高糧食與鋼鐵的生產量
c.結果:(1)農業上---政府濫徵稅購糧,民間生產意願低,導致嚴重飢荒
(2)工業上---消費許多人力、物力,延誤農業之收成
d.影響:(1)社會活力衰退,經濟惡化
(2)過度勞動與糧食不足---造成三、四萬人因飢荒而死亡,毛澤東下台
4.劉少奇—採溫和的改革措施—(1)放寬集體控制(2)允許有限度的市場經濟
5.文化大革命:a.時間:民55(1966)—民65(1976)(十年浩劫,恍如一夢)
b.目的:毛澤東的奪權鬥爭,堅持社會主義的路線
c.利用---小紅衛兵『革命無罪,造反有理』—進行『破四舊,立四新』
d.鬥爭對象—以劉少奇、鄧小平為首的「走資派」
e.個人崇拜—對毛澤東的個人崇拜到了極點
f.影響:(1)對中國傳統倫理與文化進行破壞
(2)政治—動盪、經濟—衰退、教育—停頓、道德—扭曲
(3)中國歷史上一大浩劫,故有人說:(十年浩劫,恍如一夢)
告別革命
1.毛去世:民65年(1976),毛死,江青為首的四人幫失勢
2.文革後---鄧小平的「四個現代化」---貓論—改革開放政策---促成經濟發展
3.1989--「天安門事件」:學生響應東歐的民主化運動,在北京天安門廣場示威請願,被北京政府鎮壓
4.國家領導核心—1991後—以江澤民、胡錦濤---延續鄧小平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路線—實施改革開放
5.衍生問題—a.沿海與內陸經濟發展不均衡
b.國營企業經營效率不高
6.政策:a.經濟上—改革開放
b.政治上—一黨專政
c.外交上---向蘇聯一面倒(親蘇反美),以『抗美援朝』為號召----組織『志願軍』參加韓戰
民國60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聯合國的『中國代表權』---由中共取代
民68---中共與美國建交,民61與日建交
7.1950年代末期起---中蘇交惡---a.中蘇各自宣稱自己才是社會主義國家的領導國
b.強調—獨立自主的外交路線---拉攏亞非第三世界勢力
美國拉攏中共以打擊蘇聯,中共入聯合國(民國60年)
四、改革開放後的發展
改革開放政策—鄧小平和江澤民及胡錦濤
中共經濟成長---如國營企業轉型、大量個體戶出現,成為世界主要出口國
中共社會問題產生---如�沿海與內地發展懸殊
‚農村人口移往城市--「人口流動」問題
ƒ一胎化政策導致人口結構失衡


【請好好保存,因為是老師辛苦打出來的,版權所有,翻印必究】

ininu020510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二上95年;歷史科講義------翰林版
班級: 座號: 姓名:
第一章 魏晉南北朝的分合
特色:分合、戰亂、20個暴君的時代
一、三國鼎立:時:建安13年
赤壁之戰----1.因:曹操想統一天下
2.影響:三國鼎立
3.三國 魏----曹丕篡東漢
蜀漢---劉備(四川)
吳---孫權(長江中、下游)
三國---- 1.建國順序: 魏蜀吳
2.滅亡順序:蜀魏吳
3.國土大小:魏吳蜀
二、西晉統一:
1. 三國最弱---蜀
2. 蜀:賢相「諸葛亮」,但後被魏滅亡
3. (司馬炎)篡位,改國號(晉) 晉武帝,首都:洛陽
4. 西晉滅吳
5. 永嘉之亂: �時:晉懷帝永嘉5年
‚遠因:晉武帝行(封建) 釀成(八王之亂)
ƒ近因:匈奴入侵
„結果:西晉滅亡,懷帝被俘
6. 東晉:首都—建康(南京),晉元帝
三、南北對峙:
1. 五胡十六國:北方
2. 劉裕篡(東晉),改國號(宋) (南朝)的開始
3. 北朝 始於北魏統一北方-----北魏、北齊、北周、隋(滅陳以前8年)
南朝:宋、齊、梁、陳
4. 隋:建立者:楊堅(隋文帝)統一天下
四、講究身分的社會:
1. 身分地位社會---
�形成遠因:漢代經學傳子 經學世家 官宦世家
‚近因:曹魏的「九品官人法」任官制度 『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
五、清談風氣與佛道思想:
(一)、清談:1.魏晉南北朝學術思想 玄學---三玄(老、莊、易)
2.形成原因:�士人逃避現實(政治亂)
‚儒學衰微
3.流弊:�政治(苟安) ‚社會(頹廢)
(二)、佛教:1.傳入時間:西漢末
2.盛行原因:�魏晉時代(戰亂)
‚ 帝王提倡
ƒ西域高僧來華
3.西形求法:東晉(法顯)
(三)道教:1.創立時間:東漢末
2.創立者:張陵「五斗米教」、張角「太平道」
3.北魏的國教
六、胡漢融合與南北文化交流:
1. 漢化最深:鮮卑
2. 北魏孝文帝,首都:平成到洛陽(漢化措施):
�禁胡服
‚禁胡語
ƒ胡漢通婚
„改姓氏
…設學校
3. 胡漢融合成功
4. 中原人士南遷避難 農耕技術+人力 南方經濟開發
5. 土斷政策:東晉末,以(居住地)限制
6. 隋唐文明:混血文明
7. 北方:胡漢融合
南方:文化交流 新生力量
歷史筆記簿的做法------
1. 每個同學準備兩本藍色本子----
A.本---考試本 (將來作為-----作業抽查用).
B.本----答案本 (對答案用)
2.出題原則:每人出10題----填充5題及選擇題5題
要有題號;字跡工整;不可抄襲別人
要有----單元編號、座號、姓名
編號:
座號: 姓名: 分數:
1.------------
2-------------
3.









每次上課的早自修----一組人交齊到小組長處,再交給小老師,上課前5分鐘---大家趕緊做好,開始由小老師發簿子考試,不要拿到自己的本子,也不可以挑本子,寫好後交給出題的人批改分數 。
2. 每個星期去小老師處登記成績,小老師在下課或隨時給老師看成績
3. 分組比賽----平均有80分以上的組或是進步很多的組員可以再加10分
4. 段考如果班平均有80分以上----會有獎勵
※※不及格太多的組員或同學_-----會早時間集中補考或重考----分數會打折扣
5. 小老師按照進度排小考_-----並且登記成績
6. 高一的歷史課很重要 ,是將來高二高三的基礎----努力把基礎打好吧
7. 我們要自己有實力----就不怕外來的挑戰了
8. 各位----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











第二章 胡漢融合的隋唐帝國
史上三大盛世---漢、唐、清
第二帝國 向外傳播(中國文化) 形成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儒教文化圈)
一、 隋唐帝國:
1. 隋:�建立者:楊堅(文帝)
‚治世:「開皇之治」
ƒ亡國之君:煬帝(奢侈,耗國力)
„開運河(隋唐的經濟命脈)
2. 唐的建立:
�建立者:李淵(唐高祖)
‚治世:唐太宗「貞觀之治」_-----諫臣(魏徵)
ƒ外患:突厥---東突厥(被李靖大敗)
„天可汗「普天下的君主」
…史上第一個女皇帝(武則天) 改國號(周) 提拔人才(姚崇、張九齡、狄仁傑)
†唐玄宗(開元之治) 國力最高峰(盛世---貞觀到開元)
二、 唐的衰亡:
1. 安史之亂:
�時間---天寶14年
‚人---安祿山、史思明(節度使)叛變
ƒ平定者:郭子儀
„因---唐玄宗寵愛楊貴妃,用李林圃、楊國忠
…影響:關中地區被破壞
2. 唐亡之因:因為
�安史之亂
‚宦官亂政
ƒ牛李黨爭
„藩鎮(節度使)割據
…民變---黃巢之亂----影響(大江南北)被破壞,平定者:朱全忠
三、 大唐文化遠被:(文化高峰期)
1. 君子國:新羅(仿中國的衣冠、律令、漢字、曆法)
2. 受中國文化影響很深的三地區---日本、朝鮮、越南
3. 日本派(遣唐使)習佛法、文化
4. 日本「大化革新」 唐化運動 時間:七世紀中葉
5. 日本文字----�片假名------取漢字楷書偏旁
‚平假名---仿漢字草書
6. 唐文化也傳到(吐蕃)(南詔)
7. 造紙術西傳----�時間:8世紀中(怛羅斯之役),透過阿拉伯傳到歐洲
四、外來文化輸入 :
1. 文化政策:開放
2. 隋唐文化-----�西域成分:音樂、舞蹈、技藝、服飾
‚唐代:天文、數學、曆法、繪畫、建築 受(印度、大食)影響
3. 中國史上宗教最發達的時代:唐代「外來的景教、回教、摩尼教」加上佛教、祆教、道教
4. 佛法中國化:貢獻最大---玄奘(貞觀年間去印度取經) 翻譯佛經
5. 佛教派別:佛+(中國思想) 禪宗_-----人人有佛性,不必出家
五、文學與藝術:(詩、畫、書法)盛
1. 文學:�詩:「詩仙」---李白(浪漫),「詩聖」:杜甫(反映現實)
‚畫:「畫聖」----吳道子(山水畫、人物畫)
ƒ書法家:「顏柳」----顏真 、柳公權 擅長楷書
„藝術:「唐三彩」----陶器,以(紅)、(黃)、(綠)為主要彩釉
第三章 宋元政治
宋代_----(重文輕武);積弱不振
北方:外患威脅,北宋亡於女真,南宋亡於蒙古
元代---因種族歧視政策而失策
一、宋朝的立國政策:
1. 藩鎮=節度使
2. 五代十國---「藩鎮割據」的延長
3. 結束「五代十國」分裂 趙匡胤(禁軍統領)
4. 趙匡胤(宋太祖)---首都(汴京)開封
5. 基本國策:重文輕武,強幹弱枝
�杯酒釋兵權---解除將領兵權
‚防武人干政:實施(文人政治),削弱藩鎮勢力
ƒ中央集權:收地方(行政)、(財政)、(軍事)
二、宋元外患:
1. 北宋外患:遼。西夏
2. 遼---契丹族
3. 遼建立者:耶律阿保機
4. 遼強之因---有(燕雲十六州)
5. 外交政策:�以夷制夷
‚以歲弊換取和平
6.「澶淵之盟」---�原因_----宋真宗時,遼國來犯
‚以(白溝河)為界,宋每年給遼---銀、絹
ƒ結果:宋遼維持100多年和平
7.西夏(党項族)---建立者(趙元昊),建立時間:宋仁宗---後向宋稱臣
三、變法與黨爭:
1.王安石變法:�原因:因受(遼、西夏)歲幣支出大
‚時間:宋神宗時
ƒ內容:財政、整軍、教育
„結果:失敗(因用人不當),釀成新舊黨爭
2.新舊黨爭:新黨(支持新法)
舊檔(反對新法)
3.宋亡之因:�外患
‚新舊黨爭
ƒ國策出問題---積弱不振
四、金的崛起與南宋偏安:
1.金(女真族)建立者:(完顏阿骨打)
2.北宋亡於女真
3.靖康之禍:�時:宋欽宗靖康2年
‚結果:(徽宗、欽宗)被俘
ƒ北宋亡
4.南宋:首都(臨安),建立者;趙構(宋高宗)
5.北宋:首都(汴京)
6.抗金名將:岳飛(被秦檜害死)
7.南宋外患:(女真)與(蒙古)
8.南宋偏安(靠歲幣維持和平)
9.南宋亡於(蒙古)
五、元的統治:
1.史上武力最強:元代
2.蒙古帝國建立者:成吉斯汗(鐵木真)
3.元代武功:亡夏、滅宋,三次西征 跨(歐、亞)帝國
4.首都:大都(北京)
5.元帝國建立者:忽必烈
6.南宋亡於蒙古---於世祖至元16年被滅
7.地方行政制:設(行中書省)---最高單位
8.統治方式:�二元統治
‚種族歧視政策
ƒ結果:元亡主因
9. 元亡主因:�主因:世祖---種族歧視政策
‚帝位繼承之爭
ƒ財政亂
„災荒,<順帝>---引發民變
第四章 宋元的文化與社會經濟
1. 宋原名學術:理學
2. 文學:宋詞,元曲
3. 科技:最高峰---火藥、印刷術、指南針
4. 經濟:農工商發展---尤其是南方
一、文化更新:
1.理學=新儒學 佛+道+儒
2.集大成者----朱熹<四書及注>
3.南宋士人必讀經典---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
4.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司馬光的資治通鑑
5.學校教育:�私人書院---私立
‚官學---公立
ƒ影響:重視--氣節之風氣
二、文學、藝術發展:
1. 宋文學代表:宋詞---詞人代表:蘇軾、李清照
2. 元文學代表:元曲—戲曲代表:竇娥寃、西廂記
3. 繪畫:宋元明----文人畫
4. 書法家:宋徽宗—瘦金體、元代---趙孟頫
三、科舉制度的興衰:
1. 科舉制度:始於隋文帝,到唐代完備
2. 宋代:�取士之法:科舉
‚影響:門第淡薄,文憑主義的社會價值觀
3. 元代:以(四書集注)為考試內容
四、科技成就:
1.宋元 科技的高峰期
2.科學著作:北宋沈括---夢溪筆談
3.元代:郭守敬---授時曆:用很久
4.火藥:北宋用於戰爭,元代蒙古西征傳入歐洲
5.印刷術:北宋畢昇---活字版印刷術,改善—雕印的缺點,可以回收
6.指南針:宋代開始用於導航,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 促成(地理大發現)
五、經濟的發展:
農業:北方不如南方(因戰亂)
農作物:北宋初引進占城的早熟稻,米、糖增加
手工業:�紡織業(江、浙、福、廣)發達
‚製瓷業----江西景德鎮
4.商業:�國內---因 ﹤坊市制度﹥被廢除----使夜市出現
‚國外貿易----設有(市舶司)---海關---如北宋---廣州,南宋----泉州
ƒ貿易貨幣:銅錢、鐵錢、紙幣
宋代發明紙幣:---叫做—交子、會子
到元代---通貨膨脹
第五章 明清盛世
1. 朱元璋時:(民族革命)
2. 明亡之因:a.流寇 b.外患:女真、蒙古、倭寇 c.東林黨爭 d.廠衛之禍 e.宦官亂政
3. 清統一策略----(高壓)+(懷柔)
4. 清盛世:(康雍乾)
一、明朝的開國
1. 明建立者:朱元璋(明太組)----(平民皇帝)
2. 口號:「驅逐韃虜,恢復中華」
3. 即位地點:應天(南京)
4. 敗(元順帝),陷(大都---北京)
5. 明太祖不好措施:(1)殺功臣 (2)興文字獄 (3)廢相 (4)設特務---錦衣衛、東廠
(5)以(廷杖)、(文字獄)摧殘文人
6. 明太祖好措施:(1)嚴懲貪污 (2)減稅 (3)獎勵生產
二、明成祖建樹:
1.內亂:「靖難之變」:a.性質:宗室之亂 b.遠因:太祖分封 c.近因:惠帝削藩 d.結果:明成祖(朱棣)發動成功 e.影響:重用宦官
2.明成祖建樹:a.內政:(1)遷都北京 (2)疏通杭州到北京大運河(今天的運河)
b.國防:修長城(山海關~~~嘉峪關)(今天的長城)
c.開拓疆土 (1)(東北)、(雲南)加入版圖

(2)派鄭和下西洋(南洋、印度洋)----閩粵很多人去南洋 奠定華僑在東南亞的基礎
3.明太祖開始重用宦官----明朝政治敗壞的主因
三、明朝由盛轉衰
1. 明亡之因:a.內政:宦官亂政
b.改革:張居正的改革(一條鞭法)
c.外患:南倭北虜(女真+蒙古)
d.財政困難:兵費支出+苛稅
e.流寇之亂
2.流寇之亂:a.流寇=(災民+飢兵)
b.領袖:張獻忠、李自成
3.明亡時間:1644年,亡國之君:明思宗在煤山自殺
四、清建立與統治策略
1. 後金建立者:努爾哈赤(女真族)
2. 時間:明神宗時
3. 皇太極改國號「清」 史稱『滿清』
4. 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山海關)
5. 清利用(明降將)消滅(倭寇)和(南明)
6. 清統一到康熙年間---平三籓之亂、1683攻台後
7. 統治策略:高壓與懷柔
a. 高壓----屠殺、行剃髮令、興文字獄、禁結社
b. 懷柔---廢特務、苛稅、行科舉
8. 目的:消除反清意識
五、 康雍乾盛世:
1.康熙:康熙(聖祖)、雍正(世宗)、乾隆(高宗) 100多年的盛世
2.特色:內政:吸收和漢文化、勤於治國、獎勵文教、提倡生產、興修水利、懲貪污
對外開拓:a.西藏、新疆、台灣納入版圖
b.中國鄰邦向清稱臣納貢,成為藩屬國
第6章 明清的文化與社會經濟
1. 明代理學:王學(心學)
2. 清代因明末王學空疏 轉為『經世之學』
3. 明清文學:小說
4. 科技;不如宋元
5. 社會階層:科舉盛行;(士紳)成了領導階級
6. 經濟:農工商更發達
7. 中西文化交流
一、 傳統文化與科技的發展
1.學術思想 a.南宋~~明初:思想主流 朱熹「理學」
b. 明代中:王學(陽明學) 重視(內省)
c.王學 (空疏)轉為清初『經世致用』之學----清初三大儒(章、顏、王 ) 轉為乾嘉考據之學(因文字獄)盛行
2.文學:四大文學名著:a.羅貫中----三國演義
b.施耐庵---水滸傳
c.吳承恩----西遊記
d.曹雪芹----紅樓夢
3.醫藥: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 16世紀以前中國本草學大成
4.科技;宋應星(天工開務)-----中國傳統工、農、生產技術、操作法
二、科舉與社會階級流動
1. 明清:人才以科舉為主
a. 科舉三階段:鄉試、會試、殿試
b. 內容:四書、五股
c. 格式:八股文----思想束縛
d. 特權:免力役、及司法特權
e. 影響:「士紳階級」形成(在服飾、器物、禮儀上與平民有別)
二、 經濟發展:
1. 引進新作物;玉米、番薯、馬鈴薯(美洲作物)
2. 影響:明代中期傳入,因(耐旱多產)為貧民主食
3. 手工藝:(1)分工細,產生專業市鎮
(2)專業市鎮: 江蘇盛澤鎮絲鎮

江西景德瓷器
4. 商人集團起:因社會生產力生,長江、大運河交通便利
有名的商幫:山西幫和徽州幫
5. 對外貿易:(1)明初海禁:不如宋元
(2)明中葉:較發達
(3)清防鄭:海禁
(4)1684----海禁解除,有出超
(5)錢幣:a.紙幣為主----明初
b.白銀交易----明中葉大量輸入
c.白銀與銅錢並用----到清末
四、中西接觸與文化交流
1..15世紀~~16世紀初(大航海時代)
2.發現新航路---葡萄牙人
3.貿易點:a.葡占(澳門) b.西班牙占(馬尼拉) c.荷蘭人占(印尼)
4.清乾隆:英國為主要貿易國
5.文化交流:
(1)媒介者:商人和傳教士
(2)傳教士:以(天主教耶穌會士)為主
(3)內容:a.天文曆法:利馬竇(日蝕、月蝕、天文儀器製造)、湯若望----時憲曆(沿用到清末)
b.數學:利馬竇與徐光啟-----幾何原本前半部
c.地圖:第一部實測地圖:(康熙年間繪製的皇與全覽圖)
d.其他:(中國書籍)、(園林藝術)、(瓷器)傳回歐洲
6.交流中斷:因世宗禁教,(鎖國)----因傳教士涉及宮廷政爭

ininu020510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96年南一版講義---班級:______座號:______姓名:____________
單元7
史上三大盛世---漢、唐、清
盛世---唐太宗到唐玄宗前期
中衰---安史之亂
五代十國性質---藩鎮【節度使】割據的延長
一、 隋的興衰:
1. 隋:�建立者:楊堅(文帝),經過---篡北周、再滅陳,結束(魏晉南北朝)分裂之局
‚治世:「開皇之治」---建設a.建新都b.設倉儲糧c.開運河---唯一東西方向—廣通渠
開運河目的---運糧食
ƒ亡國之君:煬帝---楊廣(奢侈,耗民力—開運河/伐高麗)開運河—永、通、邗、江
*開運河目的---a.伐高麗b.遊江南
„運河_---成為(隋唐的經濟命脈)
二、李唐盛世:
�建立者:李淵(唐高祖)
‚治世:唐太宗因「玄武門之變」得位,有「貞觀之治」_-----諫臣(魏徵)--聖君賢相
ƒ外患:突厥---東突厥(被李靖大敗)、吐蕃(西藏)
„天可汗「普天下的君主」---類似聯合國組織
高宗晚年多病,使武后奪權
…史上第一個女皇帝(武則天) 改國號(周) 提拔人才(姚崇、張九齡、狄仁傑),用酷吏
†唐玄宗(開元之治) 國力最高峰(盛世---貞觀到開元)
三、唐的中衰:
1. 安史之亂:
�時間---天寶14年
‚人---安祿山、史思明(節度使)叛變,在范陽起兵
ƒ平定者:郭子儀
„因---唐玄宗寵愛楊貴妃,用李林圃、楊國忠
…影響:關中地區被破壞(攻打長安、洛陽)
2. 唐亡之因:因為
�安史之亂
‚宦官亂政
ƒ牛李黨爭
„藩鎮(節度使)割據
…民變---黃巢之亂----影響(大江南北)被破壞,平定者:朱全忠
四、五代十國
1.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
2. 五代地點:黃河流域
3. 五代十國性質---藩鎮【節度使】割據的延長
4.十國:在山西、中國南方----政局比北方安定---利於經濟、文化發展
單元8
第二帝國 隋唐帝國---向外傳播(中國文化),胡漢融合、宗教發達、藝文斐然 形成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儒教文化圈)
一、商業與海上貿易
1.坊市制度---坊(住宅區)、市(商業區)分離制度,在安史之亂遭破壞
2.首都---長安,有東、西市
3.廣州---設有市舶司(管理海上貿易的機構)---以阿拉伯(大食)商人最活躍
4.唐中期後---出現『飛錢』---類似匯票
二、兼容並蓄的社會文化
1. 文化政策:開放---華夷一家、胡漢融合---因李唐有突厥血統
2. 安史亂後---才對胡人有戒心
3. 隋唐文化-----�西域成分:音樂、舞蹈、技藝、服飾
‚唐代:天文、數學、曆法、繪畫、建築 受(印度、大食)影響
※唐代社會文化特色----兼容並蓄、胡漢融合
4. 中國史上宗教最發達的時代:唐代「外來的景教、回教、摩尼教」加上佛教、祆教、道教
5. 傳統宗教---道教盛行---因李耳姓李、道士助人消災、治病養生
6. 佛法中國化:貢獻最大---玄奘(貞觀年間去印度(天竺)取經) 翻譯佛經
7. 佛教派別:佛+(中國思想) 禪宗_-----人人有佛性,不必出家
8. 淨土宗---主張信徒在家修行
三、大唐文化外傳:(文化高峰期)
影響週邊地區文化---以日本、新羅、吐蕃為最
1. 君子國:新羅(仿中國的衣冠、律令、漢字、曆法、儒學)
2. 受中國文化影響很深的三地區---日本、朝鮮、越南
3. 日本派(遣唐使)---留學生、學問僧----習佛法、文化
4. 日本「大化革新」(日本孝德天皇) 唐化運動 時間:七世紀中葉
5. 日本文字----�片假名------取漢字楷書偏旁
‚平假名---仿漢字草書
6. 唐文化()也傳到(吐蕃)(南詔)----因文成公主『和親政策』帶穀種、工藝品、藥材、茶葉、書籍入藏------造成---佛教在西藏發展
7. 造紙術西傳----�時間:8世紀中(怛羅斯之役)---俄國中亞塔拉斯河一帶,俘虜工匠---設廠在撒馬爾罕---透過阿拉伯人傳到歐洲
四、隋唐的文化成就 :
1.科舉制度:隋代創立、唐大擴大實施的選才制度
2.科舉項目:明經、進士科---明經易考,進士考詩賦
3.文學與藝術:(詩、畫、書法)盛
. �文學:詩:「詩仙」---李白(浪漫),「詩聖」:杜甫(反映現實)
‚畫:「畫聖」----吳道子(山水畫、人物畫)
ƒ書法家:「顏筋柳骨」----顏真卿(剛建樸拙) 、柳公權(結構緊湊) 擅長楷書
„藝術:「唐三彩」----陶器,以(紅)、(黃)、(綠)為主要彩釉---意義:窺見唐代生活
單元9--宋元政治發展
宋代_----實施強幹弱枝政策---造成(重文輕武);積弱不振
北方:外患威脅,北宋(首都---汴京)亡於女真,南宋(首都—臨安)亡於蒙古
元代---因種族歧視政策而失策
一、 宋朝的建國
1. 藩鎮=節度使
2. 五代十國---「藩鎮割據」的延長
3. 結束「五代十國」分裂 趙匡胤(禁軍統領)
4. 趙匡胤(宋太祖)陳橋兵變---首都(汴京)開封
5. 基本國策:重文輕武,強幹弱枝【徹底解決藩鎮割據問題】、文人政治
�杯酒釋兵權---解除將領兵權
‚防武人干政:實施(文人政治),削弱藩鎮勢力
ƒ中央集權:收地方(行政)、(財政)、(軍事)
二、 宋朝的內憂外患:
1. 北宋外患:遼。西夏
2. 遼---契丹族
3. 遼建立者:耶律阿保機
4. 遼強之因---有(燕雲十六州)
5. 外交政策:�以夷制夷
‚以歲弊換取和平
6.「澶淵之盟」---�原因_----宋真宗時,遼國來攻澶州,寇準勸皇帝親征
‚以(白溝河)為界,宋每年給遼歲幣---銀、絹
ƒ結果:宋遼維持100多年和平
7.西夏(党項族)---建立者(趙元昊),建立時間:宋仁宗---後向宋稱臣
變法與黨爭:
1.王安石變法:�原因:因受(遼、西夏)歲幣支出大,採用募兵制
‚時間:宋神宗時
ƒ內容:財政、整軍、教育
„結果:失敗(因用人不當),司馬光為首(反對新法)---釀成新舊黨爭
2.新舊黨爭:新黨(支持新法)
舊黨---司馬光為首(反對新法)
3.宋亡之因:�外患
‚新舊黨爭
ƒ國策出問題---積弱不振
三、金的崛起與南宋偏安:
1.金(女真族)建立者:(完顏阿骨打)
2.北宋亡於女真
3.靖康之禍:�時:宋欽宗靖康2年
‚結果:(徽宗、欽宗)被俘
ƒ北宋亡
4.南宋:首都(臨安),建立者;趙構(宋高宗)
5.北宋:首都(汴京)
6.抗金名將:岳飛(被秦檜害死)---以莫須有罪名
7.南宋外患:(女真)與(蒙古)
8.南宋偏安(靠歲幣維持和平)
9.南宋亡於(蒙古)
四、蒙古帝國的興衰:
1.史上武力最強:元代
2.蒙古帝國建立者:成吉斯汗(鐵木真),時間---13世紀初
3.元代武功:亡夏、滅宋,三次西征 跨(歐、亞)帝國
4.首都:大都(北京)
5.元帝國建立者:忽必烈(元世祖)---※結束五代以來多民族並立的局面
6.南宋亡於蒙古---於世祖至元16年被滅
7.宋元最後一一---厓山之戰,宋末三傑---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
7.地方行政制:設(行中書省)---最高單位
8.統治方式:�二元統治
‚種族歧視政策(分成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
ƒ結果:元亡主因
9. 元亡主因:�主因:世祖---種族歧視政策---在政治權力、法律地位、社會地位大不相同
‚帝位繼承之爭--忽必烈不合法選汗制度
ƒ財政亂_----稅重,濫發紙幣
„災荒,<順帝>---引發民變
蒙族--生活奢侈
單元10宋元的文化與社會經濟
1. 宋原名學術:理學
2. 文學:宋詞,元曲
3. 科技:最高峰---火藥、印刷術、指南針
4. 經濟:農工商發展---尤其是南方
一、 經濟的發展::
1.農業:北方不如南方(因戰亂)
2.農作物:北宋初引進占城的早熟稻,農耕技術進步---米、人口增加
3.手工業:�紡織業(江、浙、福、廣)發達
‚製瓷業----江西景德鎮
4.商業:�國內---因 ﹤坊市制度﹥被廢除----使夜市出現
‚國外貿易----設有(市舶司)---海關---如北宋---廣州,南宋----泉州
ƒ貿易貨幣:銅錢、鐵錢、紙幣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描寫汴京城的繁榮)
宋代發明紙幣:---叫做—交子、會子
到元代---通貨膨脹
二、社會與學術
1.理學=新儒學 佛+道+儒
2.集大成者----朱熹<四書及注>
3.南宋士人必讀經典---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
4.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司馬光的資治通鑑
5.學校教育:�私人書院---私立
‚官學---公立
ƒ影響:重視--氣節之風氣
二、 文學、藝術發展:
1. 宋文學代表:宋詞---詞人代表:蘇軾、李清照
2. 元文學代表:元曲—戲曲代表:竇娥寃、西廂記
3. 繪畫:宋元明----文人畫
4. 書法家:宋徽宗—瘦金體、元代---趙孟頫
三、 科舉制度的興衰:
1. 科舉制度:始於隋文帝,到唐代完備
2. 宋代:�取士之法:科舉
‚影響:門第淡薄,文憑主義的社會價值觀
3. 元代:以(四書集注)為考試內容
四、 科技成就:
1.宋元 科技的高峰期
2.科學著作:北宋沈括---夢溪筆談
3.元代:郭守敬---授時曆:用很久
4.火藥:北宋用於戰爭,元代蒙古西征傳入歐洲
5.印刷術:北宋畢昇---活字版印刷術,改善—雕印的缺點,可以回收
6.指南針:宋代開始用於導航,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 促成(地理大發現)

農業:北方不如南方(因戰亂)
農作物:北宋初引進占城的早熟稻,米、糖增加
手工業:�紡織業(江、浙、福、廣)發達
‚製瓷業----江西景德鎮
4.商業:�國內---因 ﹤坊市制度﹥被廢除----使夜市出現
‚國外貿易----設有(市舶司)---海關---如北宋---廣州,南宋----泉州
ƒ貿易貨幣:銅錢、鐵錢、紙幣
宋代發明紙幣:---叫做—交子、會子
到元代---通貨膨脹
第二章 明清盛世
1. 朱元璋時:(民族革命)
2. 明亡之因:a.流寇 b.外患:女真、蒙古、倭寇 c.東林黨爭 d.廠衛之禍 e.宦官亂政
3. 清統一策略----(高壓)+(懷柔)
4. 清盛世:(康雍乾)
一、明朝的開國
1. 明建立者:朱元璋(明太組)----(平民皇帝)
2. 口號:「驅逐韃虜,恢復中華」
3. 即位地點:應天(南京)
4. 敗(元順帝),陷(大都---北京)
5. 明太祖不好措施:(1)殺功臣 (2)興文字獄 (3)廢相 (4)設特務---錦衣衛、東廠
(5)以(廷杖)、(文字獄)摧殘文人
6. 明太祖好措施:(1)嚴懲貪污 (2)減稅 (3)獎勵生產
二、明成祖建樹:
1.內亂:「靖難之變」:a.性質:宗室之亂 b.遠因:太祖分封 c.近因:惠帝削藩 d.結果:明成祖(朱棣)發動成功 e.影響:重用宦官
2.明成祖建樹:a.內政:(1)遷都北京 (2)疏通杭州到北京大運河(今天的運河)
b.國防:修長城(山海關~~~嘉峪關)(今天的長城)
c.開拓疆土 (1)(東北)、(雲南)加入版圖

(2)派鄭和下西洋(南洋、印度洋)----閩粵很多人去南洋 奠定華僑在東南亞的基礎
3.明太祖開始重用宦官----明朝政治敗壞的主因
三、明朝由盛轉衰
1. 明亡之因:a.內政:宦官亂政
b.改革:張居正的改革(一條鞭法)
c.外患:南倭北虜(女真+蒙古)
d.財政困難:兵費支出+苛稅
e.流寇之亂
2.流寇之亂:a.流寇=(災民+飢兵)
b.領袖:張獻忠、李自成
3.明亡時間:1644年,亡國之君:明思宗在煤山自殺
四、清建立與統治策略
1. 後金建立者:努爾哈赤(女真族)
2. 時間:明神宗時
3. 皇太極改國號「清」 史稱『滿清』
4. 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山海關)
5. 清利用(明降將)消滅(倭寇)和(南明)
6. 清統一到康熙年間---平三籓之亂、1683攻台後
7. 統治策略:高壓與懷柔
a. 高壓----屠殺、行剃髮令、興文字獄、禁結社
b. 懷柔---廢特務、苛稅、行科舉
8. 目的:消除反清意識
五、 康雍乾盛世:
1.康熙:康熙(聖祖)、雍正(世宗)、乾隆(高宗) 100多年的盛世
2.特色:內政:吸收和漢文化、勤於治國、獎勵文教、提倡生產、興修水利、懲貪污
對外開拓:a.西藏、新疆、台灣納入版圖
b.中國鄰邦向清稱臣納貢,成為藩屬國
第6章 明清的文化與社會經濟
1. 明代理學:王學(心學)
2. 清代因明末王學空疏 轉為『經世之學』
3. 明清文學:小說
4. 科技;不如宋元
5. 社會階層:科舉盛行;(士紳)成了領導階級
6. 經濟:農工商更發達
7. 中西文化交流
一、 傳統文化與科技的發展
1.學術思想 a.南宋~~明初:思想主流 朱熹「理學」
b. 明代中:王學(陽明學) 重視(內省)
c.王學 (空疏)轉為清初『經世致用』之學----清初三大儒(章、顏、王 ) 轉為乾嘉考據之學(因文字獄)盛行
2.文學:四大文學名著:a.羅貫中----三國演義
b.施耐庵---水滸傳
c.吳承恩----西遊記
d.曹雪芹----紅樓夢
3.醫藥: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 16世紀以前中國本草學大成
4.科技;宋應星(天工開務)-----中國傳統工、農、生產技術、操作法
二、科舉與社會階級流動
1. 明清:人才以科舉為主
a. 科舉三階段:鄉試、會試、殿試
b. 內容:四書、五股
c. 格式:八股文----思想束縛
d. 特權:免力役、及司法特權
e. 影響:「士紳階級」形成(在服飾、器物、禮儀上與平民有別)
二、 經濟發展:
1. 引進新作物;玉米、番薯、馬鈴薯(美洲作物)
2. 影響:明代中期傳入,因(耐旱多產)為貧民主食
3. 手工藝:(1)分工細,產生專業市鎮
(2)專業市鎮: 江蘇盛澤鎮絲鎮

江西景德瓷器
4. 商人集團起:因社會生產力生,長江、大運河交通便利
有名的商幫:山西幫和徽州幫
5. 對外貿易:(1)明初海禁:不如宋元
(2)明中葉:較發達
(3)清防鄭:海禁
(4)1684----海禁解除,有出超
(5)錢幣:a.紙幣為主----明初
b.白銀交易----明中葉大量輸入
c.白銀與銅錢並用----到清末
四、中西接觸與文化交流
1..15世紀~~16世紀初(大航海時代)
2.發現新航路---葡萄牙人
3.貿易點:a.葡占(澳門) b.西班牙占(馬尼拉) c.荷蘭人占(印尼)
4.清乾隆:英國為主要貿易國
5.文化交流:
(1)媒介者:商人和傳教士
(2)傳教士:以(天主教耶穌會士)為主
(3)內容:a.天文曆法:利馬竇(日蝕、月蝕、天文儀器製造)、湯若望----時憲曆(沿用到清末)
b.數學:利馬竇與徐光啟-----幾何原本前半部
c.地圖:第一部實測地圖:(康熙年間繪製的皇與全覽圖)
d.其他:(中國書籍)、(園林藝術)、(瓷器)傳回歐洲
6.交流中斷:因世宗禁教,(鎖國)----因傳教士涉及宮廷政爭

ininu020510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